藍星上,再強的東西都扛不住從原子層面上的破壞。
納米機器人啟動鐵原子吸附功能,將一顆顆鐵原子從合金鋼里面移動出來,合金鋼根本沒有辦法抵抗這種摧殘。
納米機器人的功能部件中,可以實現對于22種常見元素的搬運,顯然人類的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都難以避免使用常見元素。
就算是鈦合金,也含有碳和其他元素,這是一個無解的攻擊。
比如納米機器人在攻擊生物體的時候,直接對于生物體的碳元素下手,哪怕是蜥蜴人也要跪。
納米機器人目前只能使用來破壞,搭建物品方面的功能還沒有設計完成。
搭建物品功能,必須和中微子原子成像儀一起配合,不然難以精確。
黃明哲知道自己必須改進中微子原子成像儀,將這個設備小型化,最好壓縮到10公斤以下。
而能耗問題,暫時只能采用加大電池能量密度,或者直接采用微型核聚變反應爐,因為無線充電技術的浪費問題,這是先天性缺陷。
又觀看了一會納米機器人的自我修復和自我復制功能。
由于考慮到納米機器人的自我修復和自我復制需要,納米機器人的制造材料都是常見的元素。
盡可能避免使用少量和微量元素,免得在外面找不到原材料。
在復制速度上,最快可以達到186秒增殖一倍。
黃明哲和何世秉等人商量之后,決定對于納米機器人的分裂繁殖功能進行限制。
根據納米頭盔的生物計算機運算力上限,設定單機納米機器人最多為50單位。
原始納米機器人只能分裂繁殖500次,500次分裂繁殖使用完,便自動鎖死分裂繁殖功能。
二代納米機器人不具備分裂繁殖功能。
如果該納米機器人的認證使用者死亡,或者剝離納米機器人,納米機器人將在72小時之后,進行自我解體。
而納米機器人的使用者,必須每年到納米機器人管理中心進行一次重新認證,特殊人員可以延長至三年一次。
顯然黃明哲在預防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逐步進入了戰時機制。
一月份,秘密動員令下達各地,征召1500萬新人類入伍。
另外各地的民兵機制激活,對于一部分工廠、農場、農村合作社的工人,進行民兵訓練。
外太空的鳳凰衛星越來越多,意味著新人類和G組織決一死戰的時間越來越靠近。
一架架戰斗機器人、一臺臺外骨骼裝甲、一艘艘白起級或者行省級正在快速服役入列。
幽冥府也連續進行了好幾次演習,面對藍星上的G組織,黃明哲等人還是有一些把握的。
但是在月球上面的G組織總部,情報信息相當模糊,為了以防萬一,他們只能盡可能增強己方的籌碼。
比如剛剛可以量產的納米機器人,就急匆匆推出了三個型號,開始大規模生產服役。
黃明哲討厭戰爭,卻又不得不承認,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
人類目前在使用的很多科技,很大一部分都是二戰時期奠定基礎的。
藍星和人類命運的下一個分叉口,正在逼近之中,等待人類的命運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