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凌晨4點37分。
距離藍星58萬公里處的超遠軌道上,第一顆突入的小行星,正在飛向藍星。
對于這顆直徑在874~965米的S型金屬質小行星,根據球體的體積計算公式:V=(4/3)πr^3。
我們可以得出該小行星的體積約為3.4939億立方米億立方米之間。
M型巖石質小行星的平均密度在3主要成分是硅酸鹽;S型金屬質小行星的密度在5主要成分是鐵、鎳和硅酸鹽。
這顆小行星的質量就在億噸億噸之間。
如此龐大的質量,以第二宇宙速度撞擊藍星,產生破壞力接近10萬兆噸的TNT,舊人類時代所有的蘑菇蛋加起來,都沒有這顆小行星的零頭大。
而這樣的小行星有12顆之多。
那么G組織是如何搬運質量如此龐大的小行星?
其實一直以來G組織的月球總部,對于藍月系的近地小行星都有密切監控和勘探。
一來是為了提防這些小行星撞擊月球和藍星;二來是這些小行星上面蘊含著豐富的資源。
不然月球方面不可能在一時間準確找到這么多適合的小行星,也不可能實現快速偏移小行星軌道。
此時這顆小行星上的一側,有一處明顯的撞擊痕跡,這是某種航天器撞擊小行星遺留下來的。
要靠瞬間的撞擊,給小行星一個切向力,讓其軌道改變,需要哪一個規模的航天器?
以直徑1公里的小行星為例,通過超算的模擬計算,估計需要500噸質量的火箭,以第一宇宙速度撞上才能產生效果。
看起來需要的火箭非常巨大,實際上這是相對而言的。
G組織在月球的宇航火箭,是和NASA的土星五號一脈相承的。
土星五號的很多指標是非常驚人的,它的總重量約為2970噸,最大直徑高度近地軌道運力140噸,地月轉移軌道極限運力這個數據看起來,并不足以達到500噸的規模。
但是所有人都忘記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環境不一樣,在引力只有藍星六分之一,大氣層稀薄到近乎沒有的月球上,土星五號的有效載荷可以提升10~30倍左右。
更何況盤踞在月球幾十年的G組織,他們必然更加重視宇航火箭和宇航飛船的發展。
發射過來“搬運小行星”的大型火箭,整體質量就達到6400噸左右,10萬公里之內的有效載荷到達3300噸,50萬公里在2400噸左右、115萬公里在1500噸左右。
這種運載火箭,其實更加像宇宙飛船。
而且有效載荷并不代表全部載荷,比如撞擊在小行星表面的部分,還有30%質量來自于運載火箭的死重部分。
這種被G組織命名為“土星八號”的大型運載火箭,攜帶了三個分體式附體芯,可以對于小行星實行三次撞擊偏移軌道。
另外土星八號的火箭主體,也在小行星周圍伴飛,用自己的質量影響小行星的飛行軌跡。
配合G組織擁有的量子計算機,他們可以精確的將小行星偏移到預想軌跡上,對于藍星或者其他飛行器,實施精確小行星打擊。
第一顆小行星上,就被兩個800噸質量的分體火箭芯體撞擊了兩次,成功向小行星施加了兩次切向力,加上主體火箭在一旁,利用本身質量來影響小行星飛行軌道。
……
3月19日,旭日東升的8點14分。
“黃院士,幸不辱命。”李國慶滿眼血絲向黃明哲匯報道。
“辛苦了。”
黃明哲立馬轉過頭向秦經緯吩咐道:“立刻發射火箭。”
“是。”
外太空戰略辦公室里面,眾人緊張又迅速的安排著各項工作。
在三大航天發射中心的5枚長五—E已經準備就緒,工程師們將設備組裝在芯三級上,然后組裝上整流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