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航天基地。
幾乎每天都有十幾枚運載火箭進入外太空,但是對于近地軌道的運輸量,仍然是杯水車薪。
化學能運載火箭的上限太低了,特別是在藍星這種大氣濃厚、引力相對較強的星球上,化學能運載火箭更是被卡死了上限。
米國在公元1962年公布了一款非常激進的火箭設計,并將其命名為“海龍”(SeaDragon)的火箭。
這個龐然大物有150米長、直徑達23米,迄今為止人類造過的最大火箭土星五號,和其比都相形見絀。
海龍的運力更達到了驚人的566公里藍星近地軌道單次550噸,大約為土星五號的四倍。
起飛重量約為18000噸的海龍火箭,到今天為止仍是有完整設計論證的化學能運載火箭中,質量和運力最大的。
問題這個燃料載荷比高達32.7,雞肋到了極點,加上那可怕的造價。
用長五—D不香嗎?可以重復利用的長五—D,成本比海龍低了幾百倍,大不了多發射幾次,都可以湊夠550噸的運載量。
因此在發展大噸位化學能運載火箭方面,科學委員會顯得興趣乏乏,主要是這路線在藍星使用,會吃力不討好。
別看光明會在月球搞出了土星八號這種巨無霸,問題是月球和藍星環境不一樣。
現在科學委員會也是非常頭疼。
長五—D有效載荷一般般;而大噸位化學能運載火箭又性價比超低;核動力運載火箭不能在大氣層內部使用;質量投射器暫時沒有超長真空軌道;太空電梯也是材料沒辦法。
從長遠來看,新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傾向于外太空自給自足,但短期內藍星依舊是最重要的工業中心。
比如核聚變反應爐、生物計算機、精密儀器、農產品和食物,這些東西嚴重依賴于藍星,這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除非新人類不做人了,和神羅聯邦殘部一樣全體機械化;或者像蜥蜴人一樣,體表覆蓋一層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
不然需要吃喝拉撒的人上外太空,單單是食品的方面就不在少數。
根據服務委員會的統計數據,目前在外太空長期生活(超過一個月)的新人類一共有1248人,流動性太空人在500~800人之間。
這個數字正在不斷的刷新之中,預計到新紀元2年一月份,外太空常住人口可能突破3000人。
太空人每天需要消耗相當多的食物,隨著時間推移,需要消耗的食品將越來越多。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關系到新人類殖民外太空的進度。
……
秦經緯看著一旁的顯示屏,上面正滾動著航天發射的安排表,海峽航天基地的24個發射場,幾乎被排滿了。
“秦主任,這是剛剛宇宙飛船研究院送過來的發射清單。”
接過工作人員的文件,秦經緯頭疼的吩咐道:“調整一下發射,將后天的發射班次拿出一個來。”
“可是后天的發射班次都非常重要……”發射排班辦公室的負責人一臉郁悶。
秦經緯無奈的說道:“必須在后天發射,宇宙飛船研究院的東西優先級是8.7,你懂的。”
“優先級8.7!那好吧!”
新人類的內部有優先級評估系統,優先級為0~10之間,人工智能進行評估,優先級指數越高,接到任務的單位、企業、個人,就必須優先執行優先級指數高的任務。
任務的優先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工智能會根據時間和實際情況,進行動態修正。
一般而言,優先級指數8以上,基本屬于非常緊急的任務。
吩咐完成了這件事之后,秦經緯正打算去倉庫,他通信器卻彈出一條信息。
“麻煩事情又來了。”
他抱怨了一句,匆匆忙忙趕到港口。
一艘航天科工集團的運輸船,正停泊在港口,龍門吊將一枚運載火箭從運輸船上吊起,緩緩放在一輛超大電動運輸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