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中子流。”黃明哲鎮定地吩咐道。
“好的。”李群難得有些緊張和興奮起來,他轉過頭向工作人員吩咐道:“向微型黑洞發射中子流。”
工作人員按下開關。
2條變成中子流發射器的管道中,中子流向對撞室噴涌而去,對撞室內部的強磁場對于中子流毫無作用。
密集的中子流穿透強磁場,一股腦地撞入微型黑洞的懷抱之中,對于這些中子流,微型黑洞來者不拒地吞噬著。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粒子對撞機依舊在爆射著質子流,微型黑洞不斷的產生和湮滅,同樣中子流也在進入微型黑洞。
那些湮滅的微型黑洞,并沒有和之前的微型黑洞那樣,消失得無影無蹤,一些奇特的粒子正在慢慢沉積在對撞室底部。
灰塵收集系統不斷的收集著這些奇特粒子。
一個小時過去,黃明哲揮揮手,示意可以停止實驗。
李群連忙讓工作人員停止對撞機實驗,隨著激光器和中子發射器停止輸出,對撞室也跟停歇下來。
所有人都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灰塵”上面,幾個工作人員小心翼翼的將從收集瓶取出,送入檢測室進行全面檢測。
黃明哲的面前,正懸浮著檢測室的數據共享頁面。
一份份數據檢測出來,果然“灰塵”之中出現了不同尋常的東西。
[2中子簡并態,物理性質穩定……3中子簡并態,物理性質不穩定……4中子簡并態,物理性質穩定……]
從灰塵之中檢測出三種純粹的中子簡并態物質,其中2中子體和4中子體穩定性比較好,3中子體正在衰變,估計會在12~13分鐘左右,衰變成為2中子體。
看著檢測結果,他嘴角微微上揚:“果然如此,尼伯龍人的飛船材料,應該就是這樣制造出來的。”
其他人也是一臉興奮,計算材料學在現階段已經出現了明顯不足,主要是以原子分子為基礎的材料,已經被新人類發掘到接近極限。
如果不尋找新的基礎,材料學將進入瓶頸期,而材料學對于其他應用科學的影響非常巨大,新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很多一部分功勞要歸功于計算材料學。
而現在他們終于走出了原子—分子的界限,邁入了中子簡并態材料的大門。
萬事開頭難,之前馬知力等人在研究中子簡并態材料,無論怎么做,中子就不結合在一起。
顯然中子之間的結合能,超過了原子核結合能,需要利用微型黑洞強行鍛壓,才可以制造出中子簡并態材料。
“社長,一個小時的實驗,一共制造了0.0026毫克中子簡并態物質。”李群一邊走過來一邊匯報著。
黃明哲對于這個數量早有預料,中子簡并態材料的生產,現在只是初窺門徑。
和其他人討論了大半天,又陸陸續續進行了幾十次實驗。
從實驗結果來看,能級2.63這個臨界點上,可以產生目前最大中子簡并態材料——64中子體(N64)。
對此黃明哲當機立斷,決定成立中子簡并態物質性質實驗室、中子簡并態材料生產工藝實驗室、中子簡并態材料應用實驗室。
這三個實驗室,將分別從生產工藝、物理性質、實際應用三方面出發,深入研究中子簡并態物質。
月球大型粒子對撞機一建造完成,就給新人類的材料和物理學帶來一次巨大突破,或許這將在不久的將來,掀起一場新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