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火星、小行星帶、木星、金星這些和藍月系非常靠近的行星或者小行星,也逐步進入新人類視線之中。
火星軌道上。
一艘通過月球質量投射器過來的天舟飛船,正利用發動機在進行剎車。
完全體的月球環赤道質量投射器,最快可以將飛船加速到156公里每秒,可以在8~10天左右到達火星(近沖期)。
這艘天舟飛船就是10天前從月球過來的。
[制動完成,已達到火星軌道。]
飛船駕駛艙內,20臺抗荷維生倉開始退出抗荷模式,淡藍色富氧液體緩緩下降。
船長王勝操縱納米機器人,清理身上的殘留液體,然后打開抗荷維生倉的艙門,他脖子上的魚鰓條紋慢慢消失,肺部也恢復正常狀態。
其他人也陸陸續續從抗荷維生倉走出來。
王勝和副駕駛操縱著飛船,靠近火衛一衛星城的港口。
地質學家兼任古生物學家高雨曦,漂浮在瞭望窗前,飛船此時正在火星6000公里軌道上。
一顆略帶赤紅的星球,映入她眼簾之中,那就是熒惑古星——火星。
半小時后,飛船輕輕一震,如同一根筷子放在馬鈴薯上,他們已經著陸火衛一衛星城。
一眾研究員和科學家,下了飛船之后,不少人抬頭仰望火星,此時的火星更加的雄偉瑰麗,赤紅色和土黃色的條紋交織在一起。
王港生親自接待眾人。
進入衛星城之后,高雨曦竟然發現衛星城里面還有一些螺旋生長的番茄植株和西瓜藤蔓,它們都被固定在架子上面。
“田博士,你們太空農業已經可以種植蔬菜水果了嗎?”高雨曦轉過頭好奇地問道。
同行的田勤,是太空農業研究院的研究員,他笑著解釋道:“這些是實驗品,用來緩解太空綜合征的,并不建議食用。”
“原來如此。”
“對了,高研究員,你們星球地質研究院打算從那個區域開始?”田勤一邊漂浮一邊問道。
“可能在希臘盆地開始吧!”高雨曦打開虛擬顯示屏,上面有登陸飛船的實地探測數據,也有諦聽衛星的掃描數據。
“希臘盆地?那里有什么特殊嗎?”
高雨曦解釋道:“諦聽衛星的掃描數據顯示,那里的地下有一些不同尋常的發現,或許可以破解火星幾十億年來的歷史。”
看了一眼那掃描出來的模擬建模圖,田勤也感到非常那里的東西非常奇特。
來到王港生給眾人準備好的宿舍,相信了一天之后,一眾研究員和科學家各司其職的忙碌起來。
比如田勤就帶著人在研究太空種植的事情,而高雨曦等人則準備登陸火星。
火衛一衛星城已經提前發射了飛船,在火星南半球的希臘盆地搭建了前哨基地。
新紀元2年12月14日。
高雨曦七人搭乘登陸飛船,向火星南半球的希臘盆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