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面的量子蟲洞,定位在另一個通信球體上,設定好的同步移動動量系統,讓兩個通信球之間的量子蟲洞恒定下來。
同步移動動量系統的作用,是解決兩個通信球的相對位移,讓兩個通信球之間不會因為位置出現不會,而導致通信中斷。
因此通信球必須具備強大的同步移動動量系統,不然難以保持兩個通信球的恒定通信。
鐘培才看著穩定下來的通信球,向眾人說道:“開始進行下一步測試吧!”
“好。”李維說完,便編輯好一條短信,直接點擊發送。
通信器內部的光子信號發射器,向量子蟲洞發射了大量光子流。
與此同時。
小行星帶的新君士但丁堡衛星城中。
負責配合這一次通信實驗的實驗室,他們連接通信球的儀器上,接收到一股光子信號,光子信號解碼器就信息翻譯成為文字。
[這里是月球,新君士但丁堡收到請回,時間實驗室的研究員看了一眼一側的時間顯示器,頓時驚呼起來:“一秒鐘不到。”
[藍星北平時間通信傳送過來的時間,僅僅只用了0.16秒。
要知道,此時小行星帶的新君士但丁堡衛星城與月球直線距離為5.7億公里,光子需要1900秒才可以從月球到達小行星帶的新君士但丁堡衛星城。
研究員立馬編輯信息,將通信時間的情況一起反饋過去月球實驗室。
……
滴滴!
[這里是新君士但丁堡衛星城……]
李維看著反饋回來的信息,特別是看到通信時間之后,整個人都在微微顫抖。
在一側的黃明哲看到這一幕,便知道量子蟲洞通信已經初步可行了。
壓下血氣翻滾的心情,李維又測試了通信的信息傳送量。
一番測試下來,發現單次信息傳送,可以做到每秒850G的極限,比起現在通用的中微子通信差了非常多。
但是可以支撐一般的虛擬網絡會面和替身機器人工作。
之所以沒有采用中微子流作為通信載體,主要是中微子流不容易通過量子蟲洞,會造成通信信息缺失。
另外光子通信也不是沒有潛力可以挖掘的,要知道微波的頻率0.3GHz~300GHz,而之前黃明哲研發的太赫茲通信300GHz~1000GHz。
頻率往往代表著電磁波的信息承載量,微波通信頂天就300G每秒,太赫茲最多1000G每秒。
但是電磁波之中,還有一些超短波存在,比起大名鼎鼎的X射線(頻率10^6~10^13GHz)、伽馬射線(頻率10^9~10^13GHz)。
盡管X射線、伽馬射線的衰竭非常快,而且容易殺傷生物,但是此一時彼一時。
量子蟲洞通信又不需要長距離,只需要電磁波在幾米之內來回傳送即可,而且新人類目前的材料,也可以實現伽馬射線的調頻、發射、接收。
自然是要使用信息承載量龐大的高頻電磁波。
量子蟲洞通信的前途還是可以的,和量子通信比起來,也可能是不分上下,甚至還有一些優勢。
例如量子通信需要量子糾纏對存在,這導致量子通信只能作為內部通信,對方必須要量子通信器,才可以相互通信。
而量子蟲洞通信卻可以不需要通信器。
實驗了一番通信信息傳輸速度之后,李維他們進入了第三階段的通信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