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跳舞,不論是“正大光明”還是“偷偷摸摸”,跳舞這項娛樂社交活動始終從未從上海人的生活中徹底消失過。
在剛剛改革開放的70年代末期,一些大膽的舞迷就開始自發組織起舞會,參加的人里既有經歷過那段“十里洋場,歌舞升平”的老克勒,也有那些對這項新事物充滿著好奇的年輕人。
然而,歷史總是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
這句聽起來老掉牙的廢話放在八、九十年代上海的舞業上卻很是貼切。
在民間舞會方興未艾之際的1980年6月,公安部、文化部聯合下發《關于取締營業性舞會和公共場所自發舞會的通知》,人們跳躍的舞步,一時間四散而去……
就像擋不住黃浦江水向東奔流,群眾們的舞步終究也停不住。臺面上不能跳,那就悄悄跳。
上面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1984年,中宣部、文化部、公安部又再次聯合下發《關于加強舞會管理問題的通知》。盡管通知強調了主旋律依然還是要嚴格控制,但畢竟較之完全禁止算是開了個口子。
真正的改變發生在1987年。
得益于前一年復出擔任文化部長的王蒙大力推動,這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下發《關于改進舞會管理問題的通知》,明確指出:舉辦營業性舞會是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種客觀需求。
自那時起,跳舞終于擺脫了此前始終背負著的道德污名化包袱,上海灘繼上世紀2、30年代之后,又一次迎來了舞廳的開業**。
保守估計,截至1991年末,上海擁有2000多家舞廳、音樂茶座,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此時,在舞廳中釋放著激情與浪漫的人們或許還意識不到,他們跳動的腳步,踏出了上海這座城市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節奏。
“你們知道這里有多火嗎?”
杜小樹也不知從哪里順來一個墨鏡,大晚上就架在了鼻梁上,乍一看還以為是個……,他就象帶著一群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嘚瑟地介紹著,“現在是上海跳舞的淡季,可是我們得排隊進場,明白嗎?跳舞還得排隊!”
90年代的上海舞廳到底火到什么程度?
南京東路627號七重天賓館7樓的七重天舞廳可能是個表率。這處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業的老舞廳在1988年閃亮回歸,而擔任伴奏的則是來自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的專業樂手。
對于8、90年代的舞迷們來說,跳舞其實也有淡季、旺季之分。所謂旺季,就是春、秋、冬季。而淡季,則是夏季。淡季之所以淡,完全與天氣相關。此時的上海灘,空調設備無論是普及程度還是制冷效果,都與后世無法同日而語。
所以不少冷氣效果不佳的舞廳到了夏天,還會在舞池四周擺上幾臺落地電扇吹風降溫,但即使如此,肉夾氣、汗酸味依然“飄香四溢”,令人大倒胃口。
果然,舞廳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龍。
鐘小勇摸摸汗津津的腦袋,“小樹,你什么時候摸到這里了?”
杜小樹賊嘻嘻地一笑,卻沒有回答他。
他看看前面的長龍,各色打扮的人都有,什么大老板、美女、文藝青年、流氓、還沒有大紅大紫的流行歌星,濟濟一堂。
可是大家都穿得衣冠楚楚,女士們幾乎全是碎花連衣裙、男士們也都襯衫、西褲的打扮,象他們幾人穿得襯衫短褲,沒有人搭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