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東——”
朋友見面,格外親熱,邵大偉就從樓下跑了上來,幾年不見,小肚子越發溜圓,臉上也泛著幸福的光澤。
“我來晚了,我來晚了……”
“大偉,都雙下巴了!”秦東很親熱地迎了上去,親熱地擁抱過后,又親熱地拍了拍他挺出來的肚子。
邵大偉笑著拍拍自己的肚子,一幅神奇活現的表情,“怎么,你什么時候到了天津,也不找我吃飯,怕我請不起你……別跟我見外……”
“這頓你請,我們可沒說自己花錢,到了天津地面兒上,你不請我說不過去。”秦東笑了,把邵大偉讓到席上坐下,“這是我在日本的研修生同學,我們住一間宿舍,”他介紹道,“這可是行家,天津本地菜,做得最地道……剛才我們還說天津菜到底是什么口味?我們是外地人,得聽聽本地人怎么說。”
說到吃,邵大偉立馬精神了,“我倒想聽聽外地人怎么評價我們天津菜。”
“我看啊,天津人吃咸,你看,你看今天早上的鍋巴菜,”郭斌喝了一口水,“口味太重了!”
所謂鍋巴,即晾干后切成柳葉形小條的煎餅,天津人將其浸在素鹵之中,然后放上芝麻醬、腐**、辣油,撒上鹵香干片和香菜沫等小料后食用,只看這些配料,是不是就覺得口味超級濃郁了?
不過,配上卷圈,咬上一口,口舌生香,越嚼越有味兒,好吃是真好吃,咸也是真咸!
“邵主任,天津,鹽是不是不花錢?”李銀波喝了口啤酒,海河啤酒,既然要跟海河打仗,對方的啤酒怎么能不喝?
這句話馬上引發了大家共鳴。
都說“好廚師一把鹽”,天津菜就是如此任性地打翻了鹽罐子,從八大碗的炒蝦仁兒、熘魚片兒、燴丸子、燴滑魚、汆白肉、篤面筋、燒肉、松肉,到各式各樣天津小吃,“咸”是天津人離不開的滋味。
“我看啊,跟我們秦灣人一樣,天津人也愛吃海鮮!”紅紅笑道,與秦東一樣,她對這個城市的觀感和味道都沒得說。
是啊,對于老天津人來說,九河下梢的地形,離不開的河鮮海貨。
天津人常說“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在這些河鮮海貨中,蝦醬可是最日常最天天吃到的,這跟秦灣又差不多。
作為最早開埠的城市,多年的口味早已在這座城市醞釀扎根,“咸”是這座城市的底味。
對許多天津人來說,這口天津味,是家鄉帶給自己的羈絆,是家里的味道,整座城市也因著這味道而有滋有味,熱氣騰騰。
“我們的國家這么大,總的來說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西北人愛吃帶有酸口、經濟實惠和牛羊肉品種的菜肴,東北人愛吃肥而不膩、脂肪多的魚肉菜品……”
天津人他還真不好概括,不過,尋常的小酸甜咸鮮口兒已經融入了生活,不僅是餐桌上的美饌,也是茶余飯后的談資。
天津人的口味就像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老神仙,你永遠都捉摸不透。
“咸鮮,咸甜啊……”秦東笑道。
聽到這個,邵大偉豎豎大拇指。
“我倒覺著天津人不是一條路子走到底,天津菜的口味并不單一,酸甜、麻辣、鮮咸都有……”說起吃,大家興致都很高,羅玲的酒窩又浮現在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