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亞洲金融風暴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一一發作,景象之慘烈讓人膽戰心驚。
金融資本主義和全球化展現出了它兇狠和強大的破壞性的一面。
可是,中國的老百姓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舟,民眾的心態并沒有過多的變化,只不過間或的新聞報到增加了談資而已。
相對于外部的風浪,馬上要召開的一次會議,引人矚目。
“十五大明天開幕了。”武庚受陳世法“重托”,還真的來到了秦東的辦公室,這是一個周末,已經不算熱烈的陽光透過窗子照了進來,“明天看開幕式,我們休戰一天。”
行啊。
秦東答應著,看著這本嶸啤基本法,這里面許多設想是他提出來的,在他走后一年變成了這本冊子。
“老陳和周書記說,看你什么時候合適,還是回嶸啤吧。”在秦東的印象中,武庚第一次沒有開玩笑,反而很正經地提醒自己。
秦東抬起頭,武庚笑了,聲音也壓低了,“別硬撐了,老話說得好,獨腳難行,獨木難支,你一個人撐不起秦啤……”
“與其你們仨今年被處理,不如現在就走,識時務者為俊杰……你在西安在揚州已經干得很好了,也對得起秦啤了,如果你不方便說,我讓老陳和周書記直接找梁書記,反正現在于書記也不在秦灣了……”
“打住,”秦東笑了,“我怎么感覺你是在勸降啊?”
“不是勸降,是讓你回家,你從十七歲就進的家。”武庚一本正經道。
“那我考慮一下,書我留下了,”秦東笑道,“也不知道明天的大會有什么新提法?”
“你有壓力?”武庚笑道。
事實上,由“龍城經驗”而來的中小國有企業產權改造試驗,在一開始進行得并不順利,它受到了意識形態方面的攻擊。
這些言論出現在某些理論刊物和新聞媒體上,形成了一股很濃烈的批判氛圍。
《遠東經濟評論》把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稱為一條“不歸路”,它說,“這已不是秘密,中國需要對更多的國有企業進行結構改革,不管這個過程可能有多么痛苦。不進行結構改革,中國只會是越想撈回損失卻損失得越多,最后連老本都賠上。”
沒有料到的是,亞洲金融風暴的陡然爆發以及國內市場的空前蕭條,卻“意外”地讓中國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造進程突然加速。
這場火藥味很濃的爭論也在9月12日得到了終結,十五次******在北京召開。
秦東今天哪里也沒有去,甚至沒有去單位,就在家里看電視。
領導人在報告中對傳統的公有制理論做出重大修正,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已經不僅僅是“補充”,而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國有經濟的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社會主義性質。
“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秦東一邊看電視一邊轉動著手里的瓶蓋,瓶蓋是嶸啤的瓶蓋,杜小桔看一眼自己的丈夫,她明白他的習慣,他是要對嶸啤下手了。
“我們兼并嶸啤就是為可持續發展,如果秦啤和嶸啤打得兩敗俱傷,這就不是可持續發展了……”
可是現在這場德法戰爭,雙方都已經不能再退讓,刺刀已經見紅,只有一方倒下,這場戰爭才有結束。
陳世法的個性和脾氣不是不可能主動認輸的,要他認輸哪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