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群疲憊的殘軍,第一艦隊根本費不了多少力氣,可做戲做全套,為了給敵人一線希望,第一艦隊不得不壓制自身的戰斗力,做出奮勇抵抗的姿態步步后退,實際上每一步都經過超級計算機的嚴格計算,每一艘戰艦的位置,都在北都的掌握之中,甚至為了更加真實,不得不犧牲一批戰艦。
也都是早就準備好的,艦上一個人都沒有,純粹就是做給敵人看的。
就這樣,敵人的每一次進攻,都能更靠近地球一些,但越靠近地球,第一艦隊的抵抗就越頑強,總給敵人一種伸手就能摸到,卻始終差了那么一層的無奈。
于是敵人一次又一次加碼,不斷抽調艦隊襲擊太陽系,原本激戰不休的前線,居然有停火的征兆,太陽系成為這場戰爭的不二焦點。
核球人的兵力并不像想象中那相充足,為了打通通往地球的進攻通道,他們不得不放棄部分星域的控制權,間接給予人類艦隊休養生息的時間。
而抽調的敵軍則重點進攻太陽系方向,打算開拓一條安全通道,以便將敵軍主力投入太陽系。
敵人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如果北都有意阻止,敵人直到戰爭結束也不可能到達太陽系,但是為了給核球人放血,北都故意削減阻擊艦隊的規模,令敵軍將更多力量投入開辟通道的戰役中來。
北都甚至連死守小行星帶的底限都不要了,甚至一度有撤離火星的想法。
最后,敵人孤注一擲,終于打開了這條戰略通道,敵軍主力于7011年抵達太陽系,其戰艦總數高達六十萬艘,就算集中太陽系附近的幾大集團軍,都未必能擋住敵人的進攻。
不過,這一切都在北都的計劃之后,早些時候,第五集團軍八十萬艘戰艦自英仙臂出發,越過兩條旋臂之間寬達三千光年的宇宙虛空,秘密進入獵戶臂。
就在敵軍主力進攻太陽系的關鍵時間,第五艦隊突然出現在敵軍后方,八十萬艘戰艦與第一艦隊的二十多萬艘戰艦兩面夾擊,打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殲滅戰。
是役,敵軍四十多萬艘戰艦沉沒,另有二十余萬艘戰艦逃離,僅戰役后的不斷追擊,就持續四十余年之久。
早在戰爭之初,第五艦隊就接到北都的全面動員令,但始終沒接到北都發出的作戰命令。
那個時候,形勢對人類非常不利,北都根本無法判斷戰局的走向,北都實際上是把英仙臂和那里的第五艦隊視為人類最后的希望。
直至太陽系保衛戰爆發,雙方的形勢日趨明朗,北都才下定決心調第五艦隊參戰。
多年積累一朝爆發,一舉奠定人類獲得最終勝利的基礎。
如果說,進攻太陽系是敵人犯下的第一個戰略錯誤,那么開辟戰略通道就是第二個巨大的戰略錯誤,而且是本不該出現的戰略錯誤,而正是這兩個息息相關的失誤,葬送了敵人好不容易取得的大好局面。
后世銀河系戰爭史記載,始于人類紀元6872年的太陽系保衛戰,是以洛薩人為首的核球文明集團的一次戰略冒險,它標志著人類結束戰略收縮,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在長達一百三十九年的對抗之中,雙方累計投入戰艦六百多萬艘,戰艦殘骸遍布太陽系內外。
戰爭結束之后,清理遍布太陽系的戰艦成為一門非常興隆的生意,歷時一百七十余年,人類才將太陽系中殘留的各種殘骸全部清除,比太陽系保衛戰消耗的時間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