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航天飛機縮小了很多,基本都是無人的,直接放到火箭的頂端就可以發射上去。
說到底,還是借助了外力。
唯一可以靠自身發動機上天的,只有傳說中可以重復使用、無人式,單級入軌的太空飛機“冒險之星”……的二分之一縮小比例原型機——X-33。
這種太空飛機可以在發射臺上起豎發射,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
可惜,這架代號為“X-33”的技術驗證機并沒有起飛過,最后的進展定格在了95%的零件制造和75%的組裝上。
然后,因為技術問題下馬了,又為航天愛好者留下了一個大坑。
如果“飛鏢X”能成功,那真的,絕了!
絕對會成為地球航天歷史中絕無僅有的成就。
領航者之前的成就,怎么說呢……
辦比賽,他們的獎金不是國際上最多的。
論火箭,幾十年前就出現過更大的了。
論月球探測器、月球車、采樣返回,也不是世界第一。
五十噸的月宮二號,雖然噸位大,但真的沒有太多的突破,就一個大型登月艙,還是不帶人的那種。
所以自己公司的單級入軌飛行器就要建造完成了,張立言的激動,一點都不摻假。
張立言帶著唐超在“飛鏢X”里進進出出,又繞著它上下左右的轉了好幾圈,介紹了一個十成十。
唐超也笑呵呵的聽著。
只不過這些多是做給外人看的,因為今天的場景,他在坎星的時候已經經歷過了。
現在想想,以坎星的時間來算,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
時間啊,真是讓人唏噓。
最初看到這種航天飛行器的時候,他跟張立言一樣激動。
但是現在坎星幾年過去了,甚至不久之前他剛跑了一趟坎星的“月球”和“火星”,獲得了黑科技一樣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和納米機器人技術,對于眼前這玩意,他還真有點看不上了。
當然,能在地球,尤其是在自己的公司里看到它,唐超還是很高興的。
這代表著地球即將迎來一個新的航天時代,一個把載人航天從頂尖的專業化下降到大眾化的時代。
單級入軌飛行器的貨運能力極其拉胯的,運載能力一般只有起飛重量的2%,甚至更少。
想不分離任何東西就把貨物運到太空,只是因為早期火箭分離的時候容易發生危險。
但是隨著人類的科技實力越來越高,安全的分離不再成為問題,那么整體入軌就沒什么必要了,還是關鍵時刻拋掉死重的回收式火箭更香。
因為它們的運載能力可以達到5%左右,并且貨倉容易造的更大,能輕易運載大型設備。
當然,那是對貨運來說的。
對于人類來說,還是不扔掉任何東西的飛行器看起來安全。
這種飛在天上,還要進入太空的東西,掉個渣都心驚膽戰的。
更別說扔掉那么大一截,甚至要扔兩三次了。
甚至還有一些精密設備,這種水平起飛和降落的飛行器“安穩”的一批,這個“穩”字,對于它們相當重要。
介紹完了完成度達到97%的“飛鏢X-1”,張立言又帶唐超看了看后邊的“飛鏢X-2”,2號試驗機的組裝完成度達到了38%,零件也造出來了45%。
或許等1號試驗機可以做入軌測試的時候,2號試驗機也就造的差不多了。
廠房里的所有人都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