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表面的溫度區間為零下90攝氏度,有些地區還會更冷,大氣壓力僅為地球的1%,這對于航空器而言是個災難。
飛機起飛的原理是依靠機翼上下表面的壓力差獲得升力,火星大氣密度極低,說明其飛行環境非常惡劣。
同時火星的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這對降落、懸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機智號”無人直升機在火星表面5米的飛行環境就相當于地球3萬米高度的大氣。
這高度別說直升機了,連特么一般的戰斗機都飛不到這種高度,傳說中的黑鳥偵察機最大升限也就3萬米左右。
以黑鷹直升機為例,它的升限為5700米,“美洲駝”直升機創造過平原地區12442米的升限記錄,而天夏的高原直升機用9000米的高度飛過了珠穆朗瑪峰。
但是這種極限高度下的飛行,連操控都非常勉強,就別說精確的執行某些任務了。
你想想,“機智號”直升機理論上能夠在地球3萬米高度進行飛行,這多牛批。
當然,那只是理論,因為它每次起飛到著落的持續時間僅為90秒。
而“天空開拓者號”基本上就是“機智號”的究極放大版,從1.8千克拓展到了5000多千克,也就是5噸多。
用“機智號”的數據計算,可以想象它有多大。
它上邊搭在了大量的設備,最核心的玩意還是發電裝置,沒有電力,它飛都飛不起來。
而且它現在在火星的狀態可以算是“孤立無援”,所以要想讓它長時間的工作,那就必須保證它的電力連綿不絕,哪怕做不到,也不能是一次性的。
于是就有了同位素衰變熱電池、貼滿機身的太陽板和蓄電池的綜合性電力供應與儲存系統,不過這還不是核心技術,最核心的技術是可以在火星使用的復雜功率轉換裝置。
因為不管是同位素衰變熱電池還是太陽能板,它們的功率都不高,要想讓孤立無援的直升機長時間工作,那么必須讓直升機擁有“取之不竭”的能源,正好這兩種就合適。
不過他們的功率都不高,所以需要先進的功率轉換裝置。
有了這玩意,它才可以一次性飛行兩個小時,一下子飛出幾百公里的距離,然后降落修整半小時,之后再繼續飛行。
就是火星的大氣太稀薄了,所以它飛的也不高,實用升限也就100米,這個高度差不多可以保證它直線飛過很多地形了。
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設備是可以連續運轉的,它們的用電可以保證。
好在坎星那邊已經在考慮核聚變裝置小型化的事了,等過幾天,或者幾個月,奧,說的是地球這邊的時間,大概就可用了。
現在這個,湊合著用吧。
于是在幾十億地球人羨慕和震驚的眼神里,這架湊合著用的“巨型”無人直升機轉動自己的六個大輪子往前走了走。
是的,“天空開拓者號”的底部是輪子,而不是起落支架,畢竟它被機械臂放下來的時候距離登陸裝置很近,在那種情況下可不容易起飛。
而且等它飛行到某些目標上空,降落的時候不會或不能正好降落在合適位置,就需要這些輪子來讓它移動到合適的位置。
所以等它移動到合適的位置之后,巨大的螺旋槳才開始轉動。
從最開始的緩緩轉動,到之后聽到“嗚嗚”的快速旋轉聲,以及最后“嗡嗡”的急速旋轉聲。
這個場景通過旁邊的登陸模塊攝像頭,穿越上億公里的星空距離,展現在了地球幾十億人的屏幕上。
而觀看直播的觀眾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紅色的沙塵飛舞中,巨大的旋翼帶動“天空開拓者號”在火星表面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