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和粗暴,這是兩種狀態。
其他國家對太空垃圾的措施就粗暴,領航者對太空垃圾的措施就精巧。
怎么說呢,之前美瑞肯那邊提出了一項“清理”近地太空的激進方法。
它們的一個大學科研組正在研究一種利用氣體“脈沖”射擊太空碎片的新技術,這種被提議的新系統名叫“太空碎片清除系統”,它通過把氣體脈沖發射到目標碎片必經路線上,增加太空垃圾的摩擦力,令其下降墜落到地球大氣層里燒毀。
還有國家航空航天局,它們將投資研發二維宇宙飛船,這種航天器使用特殊的二維薄膜材料制成,可以包裹住太空垃圾并使其離開軌道。
說是飛船,其實就是一張“大網”,工作方式就跟捕捉無人機的網槍類似。
好吧,也不算太相似。
反正就……自己理解。
另外,帶嚶帝國那邊還有利用小衛星的微型電力推進器的,它可以將衛星安全帶回地球大氣層,在空中燒盡,從而避免產生太空垃圾,控制低空軌道的衛星擁擠狀況。
其他國家還有給航天設備裝機械臂的,用來剪太陽能電池……
呸呸,怎么可能,機械臂是用來干正事的,捕捉設備可以靠近太空垃圾,然后伸出機械臂抓住,再送到高軌道,使其不影響其他航天器的飛行。
或者將它推離軌道,送往地球方向,小垃圾燒毀在大氣層內,大垃圾穿過大氣層之后徹底“埋葬”在南太平洋水域的“航天器墓地”。
嗯,基本就是這樣了。
“燒掉,燒掉,如果不燒掉,地球哪有清潔的軌道,人類哪有美好的未來!”
其實在沒有這些“清潔設施”的時候,科學家們也有辦法處理一些太空垃圾。
比如為了遺棄近地軌道的人造衛星,太空工程師會稍微改變其軌道,使其進入較低的軌道,并在25年內再入大氣層中燒毀,這被稱為人造衛星的“25年規則”。
衛星的燃料是很寶貴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是不能用的。
沒有外部推力的情況下想改變軌道,每一絲燃料都要精確的計算,所以這些衛星也只有在消耗完燃料的最后幾秒,才會用最后剩余的那一絲燃料給人造衛星加一個推力,讓它們開始減速,進入下降軌道。
如果人造衛星的塊頭太大,不能在再入大氣層期間完全燒毀,那么衛星最后剩余的燃料將被用來減速并將其按一定方向脫軌,以使碎片落在偏遠地區,這個偏遠地區可稱為“航天器公墓”,具體位置位于南太平洋。
嗯,這是一個很著名的地方,埋葬了人類歷史上眾多的知名航天設備。
還都是大個的。
人類嘛,就是喜歡大的,越大的當然越有名。
當然,這些掉下去的都是近地軌道上的衛星,而地球可不僅僅只有近地軌道,它還有遠離地球的人造衛星,比如同步軌道。
如果報廢的衛星處在很高的軌道上,那么降低其速度,使其脫軌將需要大量的燃料,這是處于生命周期最后時刻的人造衛星所不具備的。
所以,既然不能送回地球,那就干脆把這樣的衛星推到更高的軌道上,被稱為“墓地軌道”的地方。
事實上,把報廢的遠地衛星推入這樣更高的軌道只需改變11米每秒的速度,而降低其軌道使其再入大氣層需要改變1,500米每秒的速度,所以“燃油經濟性”可見一斑,精打細算的工程師們當然知道怎么做。
墓地軌道也稱為“垃圾軌道”或“棄星軌道”,位于地球上方36000多公里處,比最遠的遠地衛星高出幾百公里,這樣才能保證其他正常衛星的安全。
處在“墓地軌道”上的衛星會繼續圍繞地球旋轉數百年,然后才逐漸失去高度。
科學家并不擔心這個遙遠的未來,也許二三個世紀之后,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就有辦法清除掉這些太空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