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者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以后更不會。
一個星期之后,巨大的制造中心就升空了。
制造中心可不是空殼子一樣的維修艙,它里邊可是裝了不少的重型設備,用來完成拆解、粉碎、提煉、制造等工序,把太空垃圾變成原材料,然后再把原材料變成可用的零件。
所以它不僅個頭巨大,質量也巨大,它的單體質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60噸!
這個重量已經接近移山號火箭的最大近地載荷運載重量了,也從側面證明了制造中心有多大,有多重。
15米的直徑,35米的長度,比維修艙大了不止兩圈。
而且因為移山號火箭的貨倉長度只有40米,其中還包括一一些頂部收縮部分,所以制造中心的一邊也做了收縮結構,讓它的主體有點像圓臺與圓柱的結合體。
正好,圓臺縮小的那一面是用來對接商業區的,它上邊還有兩個可伸縮的停泊口,因為在圓臺的側面上,所以它們是傾斜的,展開之后不會跟維修艙處于同一平面上,有利于航天器的停靠。
如果工蜂一號帶回來的設備過于巨大,兩者不能共存于維修艙內,工蜂一號就會停靠在這兩個泊位上,同時它們也可以停靠載人飛船。
別忘了,一般情況下科研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的同軸大門可是關閉的,工業區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們都會從這兩個口進入。
觀眾們想看怎么辦?
那就來個現場直播唄。
就連唐超也是,他只在坎星那邊看過,那是一堆小綠人穿著大個子機甲,圍著設備轉,還真沒看過人類在太空,穿著室內宇航服在加壓艙室里修衛星的。
這次可得好好看看。
不過跟那些只能看直播的觀眾們不一樣,他是要去現場的。
不僅他要去,連天夏官方這邊都要來人。
畢竟這顆衛星是天夏的通訊衛星,這個型號的通訊衛星使用的是一款成熟的衛星平臺,成熟的衛星平臺自然不會使用幾年就放棄,而是會使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期間肯定有升級改進。
這就好辦了,都是一個基本的平臺,然后加裝搭載設備,所以所謂的升級方案就是把后期同平臺的先進衛星設備安裝方案轉移到這臺衛星上。
連設備都是現成的,直接從國家航天局運到紅薯島,然后裝進制造中心,一塊搭乘移山號火箭運上來就可以了。
國家隊那邊出四名專業的衛星工程師,領航者這邊出四名專業工程師,再加上兩名航天飛行員,這兩人算是幫手。
一共十個人,搭乘軌道穿梭機進入制造中心,打算在一星期內對這枚衛星進行升級維護。
這怎么也算是一個挑戰了,本來國家隊那邊定的是一個月時間,但是領航者航天這邊經過分析,說一個星期就足夠了。
這……
四名國家隊的工程師也算老同志了,最年輕的也接近五十歲,他們也知道科技和社會是在一直不停發展的,但是這發展的也快了吧?
那就更要去看看了。
國家隊方面對首次維護升級任務非常重視,所以就派了他們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