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碼從現在來說,地球軌道上的資源回收已經開始了。
不過因為溝通問題,所以領航者目前還是跟天夏合作,打撈天夏的衛星,讓它們復蘇,為他們升級。
他們的工作速度相當快,半個月就修好了四顆衛星。
這里邊包括第一顆重新從零開始設計升級的衛星,它足足用了十天時間。
之所以半個月能搞四顆衛星,是因為有些衛星不需要向它那樣大費周章,有的衛星就是需要加注一次燃料。
目前的燃料問題已經可以被月球基地接管了,畢竟剛開始,僅僅是給衛星和“工蜂”飛船提供燃料補給,日常消耗不算高,月球基地供給沒什么問題。
別看這些燃料需要奔月飛船從月球運過來,但是它的運送消耗遠比“近在咫尺”的地球小多了。
這說到底還是重力和大氣層的問題。
有充足的燃料,工程飛船就可以天天的出去浪,它們,嗯,就是它們,因為沒隔幾天,另一個維修艙就升空了,所以兩艘工程飛船就湊齊了。
它們除了可以運送完整的衛星之外,還會在軌道上堆太空垃圾進行打撈,然后運回來。
兩個維修艙可以運轉的大部分基礎就是制造中心,畢竟不能老是從地面往天空上運,既然要探索人類在太空生存的可能,那么制造中心的就要自給自足。
太空垃圾不能隨意往回運,因為這些垃圾都是有主的,地球上每一次航天器的發射都有記錄,所以不能亂找。
目前天夏這邊是沒問題的,簽了協議,完全報廢的航天設備直接回收,拆解沒用的物品直接丟進電熔爐一遍就可以了,還正好測試一下微重力熔煉項目。
有的太空垃圾不行,因為那是完整的,權限非常清晰,屬于哪個國家就是屬于哪個國家,但是一些被撞碎的東西,那可就不好說了。
比如一塊太陽能跟電池板的碎片,上邊沒有任何身份標識,那么他們就可以拉回來回收再利用。
哪怕是有標識的殘骸,其實也沒多大問題,搞回來之后直接丟進熔爐,出來的就是材料。
只要上邊不帶信標,不會讓原始權限擁有國知道它跟天庭空間站制造中心的位置重合了就可以。
反正他們現在的策略就是完整的廢棄衛星不能搞,其他不帶信標的殘骸,都可以打撈回來丟進熔爐。
因為工蜂飛船來回的次數夠多,進入制造中心和維修艙里工作的宇航員也越來越多,他們有時候會給工業區拍攝一些相片或視頻,然后經過領航者航天公司處理之后傳到網上,人們也對制造與維修中心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領航者航天公司的動作相當迅速,工業區已經接近完工80%了。
當然,主要還是移山哈火箭和設計計劃靠譜,工業區雖然看起來大,但它的運輸次數卻相當的少,單獨的模塊很大,所以只發射幾次移山號火箭就可以了。
現在它有一個制造中心和兩個維修艙,后來又加了八片巨大的散熱板,專用用來給制造中心散熱。
它還差八個巨大的燃料儲存罐就可以完成100%的組裝了。
不過那個不著急,畢竟現在太空沒那么多太空船,也沒那么多遠航太空任務,不需要大量的燃料補給。
小型設備的燃料補給可以直接用維修艙的,它也可以儲存不少的燃料,足夠兩艘小工程飛船和衛星保養加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