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方面看,制造中心、維修艙和散熱器的組合其實不算大,長寬也就五十來米乘以四十米,但是制造中心上展開的太陽能電池整列實在是大。
它的展開長度達到了120米,寬也到了40米左右,所以在地面的某些角度,用長焦鏡頭相機拍出來的效果跟國際空間站的大小差不多,頂多就是工業區的“光斑”顯得更細長一點而已。
最終,它還是沒有跟現在的天宮空間站對接,哪怕它的大軸對接口看起來可以跟旋轉模擬重力艙的大軸對接口進行對接。
它選擇了獨立運行,也證明了一些人之前的猜測。
它會獨立建造完畢,等商業區制造完畢之后,才會進行最后的終極對接。
其實……領航者公司這邊也不想這樣,它也想流暢的造完。
從最開始的對接,然后一點一點的從少到多,遞增一樣的建造完畢。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先建造建造獨立模塊,最后才對接組成天庭空間站。
這里邊的問題就出現在天庭空間站是個男的的巨型項目,一個可以孕養很多公司的巨型項目。
領航者在國內有很多同行,很多私人航天公司,但是與其說它們是同行,不如說領航者是大腿,而它們則是這條大腿上的掛件。
兩邊的發展水平、科技水平實在是不再同一條線上,它們差領航者太多太多了。
它們是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只要再給它們一點時間,它們會成長為一個擁有自己獨特技術的私人航天公司,是可以進入國際市場拼殺檢驗的。
但,領航者出現了。
它的技術對上那些私人航天公司,簡直就是降維打擊,也就是因為唐超是領航者的老板,他又是天夏人,明白面對未來情況,獨木難支的窘境。
所以他也同意扶持其他航天公司,并且還把國家隊拉出來,一塊做技術的“逸散”。
只不過也不能一味的出售技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這些私人航天公司消化了它逸散出去的技術,并且總結出自己的新技術,整個過程才算完整,那些私人航天公司才算成長。
現在就是這樣,那些公司拿到了天庭空間站的訂單,在消化吸收外來技術的時候,不斷尋求突破,好擁有自己的新技術,共同對人類航天走向起到“眾人拾柴火焰高”里的“眾人”作用,而不是大佬一個人搞了一堆柴火回來,點了篝火之后他們在旁邊發彈幕。
“哇,好耶!”
“666666!”
“大佬牛批!”
“給跪了!”
只有一人干活也只能一個人干的活,對于一個整體社會來說是非常不健康的,把所有的未來都系在一個人身上,那是非常危險的。
唐超也明白這個道理,雖然他有了金手指,有一段時間以為自己是主角似的,但后來他有清醒了,覺得世界未來系在自己身上確實有點不靠譜,
就像一個國家,出了一位富豪,甚至出了一位世界首富,但全國除了他的所有人都很貧窮,那么這是一個發達國家嗎?
顯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