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區都是十幾米的模塊直徑,維修艙空間那叫一個大,幾十個人在里邊翻跟頭都可以誰也不碰誰。
就是往里邊裝了需要維修的衛星,連裝三顆,工程師們依然可以輕松的圍著它們進行自己的工作。
制造中心的直徑比維修艙還大,但是它里邊可不是空蕩的,因為要分類、熔煉、制造和儲存一些東西,所以它里邊是搞了分艙的。
不過十幾米的直徑也夠折騰了,有需要的地方自然大點,不需要裝設備的地方單單過道也有兩米高,宇航員穿著電磁鞋“哐哐哐”的走在里邊絲毫不顯擁擠。
尤其是中型環艙,這是宇航員休息的法寶,0.5G模擬的重力自然趕不上地球的重力,但在太空里已經很好了。
而且0.5G不會像月球和火星重力那么飄,也不會像地球重力那么重,除了平時要比在地球上多鍛煉一會,減少鈣質和肌肉的流失,好像比地球重力還好。
壓迫感不強,也不容易被重力壓完了腰。
又因為軌道穿梭機的出現,一天往空間站運送一次補給都沒事。
更別說實際算下來,差不多一周運送一次補給就夠了,所以人多就不怕了。
哪怕稍微貴一點,但是制造中心、維修艙和燃料加注站也能成倍的把這些錢賺回來了,它們運轉起來產生的效益,那可是相當驚人的。
現在三十個人就代表沒到達居住極限,模擬重力艙還能裝二十個人,而這二十個人是為大型模擬重力環艙準備的。
大型的重力環艙就沒辦法一體成型的運上去了,哪怕使用移山號也不行,所以就需要在太空里進行一些工程不算太難的建設。
商業區的兩個環艙會先對接到工業區,因為三大模塊目前不對接,那么干活的工程師當然也要生活在工業區了,但是原先的三十名工程師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做,根本不能去忙大型環艙的事。
那么再加二十人,這問題就解決了。
根據領航者的任務流程,好像一個月之后就要開始進行這個任務了。
只是領航者的計劃看看就的了,因為它肯定會提前的,這是眾人的一致觀感。
外界在等著這一波,所以經常會不自覺的望一望天空,想一想天庭空間站真正建成的那一天到底會是怎么樣的精彩場面。
是不是真的可以肉眼就看到,連長焦相機都不用。
那場面,肯定會對很多人產生新的啟迪。
而領航者呢,他們現在可沒著急大型環艙的計劃,而是在忙另一艘前所未有的航天設備。
它的各模塊都造好了,就等發射升空進行拼裝了。
只要拼裝完成,它就可以成為一艘跨時代意義的飛船!
PS:推書,一會上架哦,《諸天兼職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