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次跳躍距離很短,不足一光年,準備起來很快的,能量消耗也不多。”
“希望這里不要讓我們白跑一趟吧,主動的空間跳躍太消耗能量了,如果在這里發現了穩定的自然蟲洞,那么經過開發之后就不僅僅是我們可以過來了,我們征服銀河的速度也會大大加快……”
………………
地球這邊,人們關注點還在人類的第一艘核聚變飛船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已經被定義為“原始生命”了。
當然,如果按照文明對比的話,地球這邊確實差點,就像那些外星人說的一樣,他們已經在太陽系邊緣待了不少時間了,地球上還沒有任何一個人發現他們,可見地球這邊的科技水平。
沒辦法,物理限制,地球上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快速準確的知道一光年之外的事,連火星和地球之間都是長時間的通訊延遲,就別說更遠的地方了。
孢子號作為人類第一艘核聚變飛船,它的出航對于人類來說具有很大的意義,代表著人類對核聚變技術更高層次的運用。
雖然這是領航者的核聚變技術高層次運用,但至少是所有人看著出來的,并且有前置技術,而不是直接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
加上領航者確實跟其他私人公司不一樣,它對于高層技術的向下擴散行動非常積極,像在地面建設核聚變發電廠的技術,只要審核通過,并且簽署了協議之后就可以拿到。
不管是自己用來建核聚變發電廠還是搞更高層次的研究,領航者都不會阻止。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當然,研究的時候要注意安全,別搞出什么大動靜來。
這畢竟是核聚變。
不過各國答應了相應條件拿到技術之后就暫時沉寂了,遠沒有核聚變孢子號吸引人。
“核聚變孢子號真的只需要十天就能到達火星,我不是聽錯了吧?”
“沒聽錯,核聚變孢子號出發之后,領航者那邊就根據它的實際加速度算了算,這次到火星只需要九天零十七個小時,說九天有點過分,所以就干脆說十天了,反正十天也很快。”
“友情提示,因為這次飛行帶有實驗性質,還有個“首航”標簽,所以引擎依舊沒有開全功率,而且此時火星的位置不太好,去火星不是最短時間,如果碰上合適的距離,并且引擎可以開到全功率,大概一個星期之內就可以到達火星。”
“好家伙,我特么直接好家伙,核聚變就是牛批!”
“這次返航的時候估計就是全功率運轉了,并且火星位置比出發前好一點,估計可以創造一個‘一星期內從火星返回地球’的記錄。”
“現在領航者那邊發現了一個新的獲取重力的方法,并且有可能獲得跟地球上一模一樣的重力,那就是加速度。”
事實上火箭起飛的時候就會給宇航員增加很大的G力,讓宇航員感受到很強的壓迫感,只不過火箭消耗燃料太快了,所以也就幾分鐘的事,但核聚變和超級離子推進器就不一樣了,它們可以長時間的供能和噴射,從而獲得長時間的加速度。
如果飛船以1G的加速度不斷往前飛,飛船內的宇航員就可以感覺到近似地球的重力環境了。
如果飛船的內部結構像樓房,而主引擎在地下室的話,只要飛船引擎不停,宇航員們或許會感覺自己是在一座大樓里生活和工作。
甚至如果飛船可以提高對宇宙輻射的防護,那么宇航員基本就可以保持地球上的身體狀態,不用擔心在太空待一段時間身體就損耗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