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他,變法不成立,秦國變強不成立,內部斗爭不成立,《裂變》這部劇自然也不成立。
拋開歷史原型不談,僅僅從《裂變》這部劇來說。
商鞅,當然,劇里叫衛鞅,是一位典型的理想主義者。
堅持以法立國,富民強國,堅持法律人面前人人平等,劇中,商鞅嘴里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法”。
因為“法”,他帶領秦國富強,但同樣因為“法”,他得罪了秦國宗室和老氏族勢力,腹背受敵,最后更是為了護法而死。
坦白說,《裂變》劇里的商鞅,是做了很多藝術處理的,形象較之歷史原型有了不少提高。
本身的人設特點,理想初衷,變法的一些事件,還有和秦孝公之間的君臣情誼,都做了一定的美化處理。
這些其實還好,大部分還是能有歷史出處的,如此處理也不算亂改。
對商鞅這個角色真正改動大的地方,是他最后的結局。
在歷史記載中,商鞅的下場是很狼狽的,繼位秦王不喜,得罪了秦國內部的所有勢力。
無奈之下,只能造反自保,結果兵敗,奔逃魏國求助,卻被拒絕,最終被抓,車裂而死。
而《裂變》劇里,商鞅雖然同樣得罪了很多勢力,但在秦孝公的庇護和自身主角光環下,商鞅手里有足夠的實力自保。
但是為了大局考慮,他不想秦國因此鬧得自四分五裂,最后選擇主動赴死,更像是一個殉道者的存在。
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左樂很喜歡這樣的處理,直接把商鞅這個角色升華了。
歷史正劇,雖然要尊重歷史,但也不能完全遵照歷史記錄來拍。
比如,歷史商鞅的結局是車裂,那么左樂不能讓他活著,這是尊重歷史。
但是在發生車裂之前,商鞅是因為什么被車裂,這部分是可以添油加醋,做一些藝術加工的。
當然,改可以,但你改的東西得讓觀眾滿意,不能亂改。
有的改編,讓人家大呼精彩,拍案叫絕。
有的改編,讓人家嗤之以鼻,罵的抬不起頭。
這其中的差距,看的就是編劇和導演的本事了。
在原版的基礎上,左樂和山河編劇有專門梳理了一遍《裂變》商鞅結局的劇本,除了要和第二部《縱橫》接上,還要讓劇情看起來更加圓潤且符合邏輯。
商鞅這個角色,左樂琢磨了很久,本來是打算讓顧笑歌演的,但又想起下面的《崛起》,就改換他人。
最后,左樂選定了兩個人。
王飛和陳首明。
前者不是多么出名,但也是國家一級演員,本身實力出眾,這位很擅長飾演一些儒雅帶著威嚴的角色。
左樂和這位并不認識,還是央視的一位制片人給他推薦的,左樂專門和對方試了戲,設為一號待選。
至于陳首明,國家一級演員,華國演員協會主席,拿過金龍獎影帝、金鳳獎視帝雙滿貫,華國內地男藝人這位能排進前三。
說實在的,當初籌備《大秦帝國》系列,左樂曾想過讓誰演秦始皇,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演員就是陳首明。
可惜這位年紀有些大了,化化妝收拾一下,演個而立之年的商鞅還行,但是演青年秦始皇,就有點顯老了。
陳首明的人氣和演技不必多說,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這位擅長演皇帝,但實際上,陳首明演過不少儒雅的文人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