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想神化商鞅,殊不知一粉頂十黑,本身商鞅在歷史的形象就不是特別正面,如此激烈的“撥亂反正”,就容易過猶不及,形成反噬。
所以左樂在山河《裂變》劇本作出的重大改變,就是消除這種捧一貶一的手法。
商鞅固然值得令人敬佩,但其他人也不是什么伸頭等著被主角打臉的反派工具人。
甚至包括老甘龍等老世族反派,也有自己的行為根據,起初反對新法,利益私心雖重,但也不是毫無半分公義。
秦國貧弱,經不起折騰,萬一變法失敗,元氣大傷,秦國將來又該如何?
當然,后期隨著利益關系,雙方迅速交惡,殺紅了眼,不死不休,就另外兩說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贏駟。
這點之前也說過,《裂變》贏駟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是個反角。
這在《裂變》這部劇時沒關系,但等到了第二部以贏駟為主的《縱橫》時,一個背地里捅刀子的陰翳君主,可不是一個討喜的形象。
特別是看完《裂變》的觀眾,正為商君的殉道而心傷不已,轉頭第二部“罪魁禍首”就開始自己占據大秦的C位,揮斥方遒。
想想都有些膈應………
這不是杞人憂天,原版是出現過這種情況的。
第二部《縱橫》上線之前,贏駟在很多人心里的印象就是個心機BOY,觀感很差。
結果第二部為了讓贏駟更像男主,直接將人設給改了,讓很多從第一部跟過來的老觀眾閃了腰,因此產生了不小的爭論。
直到后面,憑借扎實的質量,《縱橫》口碑逆轉,觀眾也對這個“秦王贏駟”真香了。
既然提前知道問題,左樂自然不會拖著不解決。
再加上他立志要把《大秦帝國》做成系列,人設劇情都要連貫,贏駟必然要作出改變。
………
但是想“洗白”贏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直接關系到《裂變》的結局。
已知結果,商鞅必死,而且形象崇高。
那么問題了來了,贏駟這個秦君是直接命令下達者,勢必站在反派的位置,一個殺了主角的“反派”,可不好洗白。
原版《裂變》的贏駟,心思深沉,早在。剛剛重回太子之位時,就對大權在握的商鞅有所忌憚,但還達不到殺心,只是想奪權。
后來,在伯父贏虔的蠱惑下,他漸漸對商鞅采取敵對心態,縱容老世族和贏虔攻擊,打算打倒商鞅,手握秦國之權。
然而商鞅一黨維護商鞅。展現出來的實力讓他心生警惕,越發的推波助瀾,打擊商鞅。
而孝公留給商鞅的遺詔,里面準許商鞅領地自立,甚至有傳言商鞅可以廢王另立,讓贏駟徹底起了殺心。
至于車裂,完全是借商鞅之死算計老世族,留個把柄由頭,以作后來清算。
左樂之前想過,山河版《裂變》想“洗白”贏駟,只能在商鞅自己,以及局勢上下功夫。
這次開研討會,也是想和兩個演員聊一聊,這樣的處理合不合適,或者看看他們有沒有更好的想法。
目前劇本關于對贏駟的相關劇情是這么設計的——
贏駟少年時被老族長誘騙,屠殺無辜,引出大亂,導致長公子嬴虔和商鞅反目,自己也被流放。
可以說,贏駟的出場是很不討喜的,不過被罰之后,他流浪秦國境內,接觸老秦人的底層生活,開始成長,也慢慢知道了變法對于秦國的重要******子回頭的贏駟,對商鞅本身是非常尊敬的,秦孝公死后,他并無對商鞅動手之意。
奈何當時的秦國局勢太過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