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多年,商鞅和老世族、贏虔所代表的宗室力量、部分軍方勢力,以及贏駟自己手下的太子黨都有夙仇。
以前有孝公壓著還沒事,贏駟新立,威望不足,朝野上的矛盾就立刻凸顯出來。
可以說,除了商鞅一黨,秦國所有勢力都要弄死商鞅,其中包括贏駟本身倚仗的心腹。
特別是他的兩個老師贏虔和公孫賈,恨商鞅入骨,贏駟要是攔著,難保這些人不會對他離心離德。
況且更重要的是,秦國剛剛強大,又逢君主更替,這時候要是國內最大的兩股勢力引發內訌。
恐怕秦國會元氣大傷,其余各國也會來占便宜,搞不好有滅國之威。
這時候,打是不行的。
只要引起沖突,就是一場全國范圍的內斗,但又不能一直僵持著,否則早晚失控。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某一方得逞。
老世族等勢力肯定不會讓步的,他們憋著要把打倒商鞅,所以商鞅打算犧牲小我,換取大局平穩。
于是他準備離開秦國,他這個靶子走了,老世族等人就該消氣了。
所以,商鞅“逃”往魏國,卻被魏國所拒,他正打算換條路前往其他國家。
途中卻得到消息,老世族并沒有罷休,商鞅走了,他們就攻擊新法,準備廢法。
這下觸到商鞅的逆鱗了。
這是他和孝公的心血,不能作廢,于是商鞅返回咸陽。
這時候的商鞅處境很艱難,既要護法,又要維持秦國局勢平穩,不能受到大的波動。
然而老世族等人又咄咄逼人,一度引發變革黨和老世族的沖突,贏虔趁機下手,以法之名,把商鞅關進牢里。
而這一關,反而讓商鞅想到了辦法。
那就是以死護法。
首先,自己若是死了,那贏虔等人的仇報了。
贏虔和公孫賈他是私仇,本身對秦國很忠心,而且贏虔也是秦法的支持者,自己死了,對方會竭力效忠贏駟,而不會攻擊新法。
只要贏虔等人不鬧事,他再交代好景監、車英等變法黨,秦國局勢就安泰了。
至于老世族,自己死后,肯定還會繼續攻擊秦法,但處事相對不會那么激烈,這就有了緩沖機會。
商鞅打算讓自己死在老世族手里,以他在秦國的威望,他被老世族殺了,對方必然人心盡喪。
到時贏駟有贏虔、變革黨支持,收拾一個沒了人心的老世族,輕松無比。
商鞅唯一的猶疑,就是贏駟會不會遵從秦法,再得到贏駟的肯定之后,淡然殉道。
其實這個版本和原版差不多,原版商鞅是被算計了,犯了國法,為了達到自己的法治理想,寧愿以死殉道。
也有車裂酷刑讓老世族失人心這一說,不過是贏虔的主意,借此報仇,商鞅心里清楚,順水推舟。
山河版本,商鞅除了殉道護法外,也直接把贏虔的主意加在他身上,主動一招“同歸于盡”,算計老世族,維穩秦國。
比原版的為“法”殉道,結局又加了一個秦國犧牲的因素,人格魅力更高大了。
而贏駟也是忍痛送別商君,安定了兩年,待國內局勢平穩,收攏權力后,在第二部《縱橫》滅了老世族,報了商鞅之仇。
如此一來,贏駟的形象就討喜多了,甚至替商鞅報仇,還能迅速的圈波粉,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