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秦人在戰場的勇悍和壯烈,給商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好感。
并且不止是商鞅,通過商鞅的視角,觀眾也感受到了秦軍的勇猛壯烈,先入為主的對秦國有了好印象。
這點很重要,畢竟《大秦帝國》秦國是主角,如果觀眾不站在秦國這邊,很多戲劇效果要差上一半。
之后的戲份,就商鞅暫時和商鞅沒啥關系了。
秦軍小勝準備,乘勝追擊,一舉擊潰魏軍,拿下河西。
然而魏軍雖敗,但底蘊尚在,并不認為會敗給秦軍,更重要的是,魏國大臣公子卬率六萬援軍到來。
魏國強盛,秦國窮弱。
然兩國初戰,竟然是魏國小敗,魏惠王很不高興,就派來援軍,打算一口氣把秦國給滅了。
公子卬帶軍前來,所圖滅國之功,對公叔痤的保守戰略極為不滿,一個勁鼓動和秦軍決戰。
他是魏國宗室,又是副帥,再加上魏軍將領被秦國小挫,一心雪恥,眾人聯合起哄,硬生生逼公叔痤交出了指揮權。
商鞅不滿,主動提出“秋守春戰”的戰略思想,言稱用此計,秦國會一敗涂地,就是不會被滅國,也會淪為游牧蠻夷。
說白了,商鞅這招就是和秦國打經濟戰,魏富秦窮,耗也耗死秦國。
商鞅的計策不可謂不毒,可惜公子卬不識貨,不但不屑一顧,還嘲笑商鞅是個怯懦的草包。
公叔痤倒是看出了學生這條計策的精妙,但是他也沒辦法支持。
魏國兵精糧足,舉國上下根本不把秦國放在眼里,認為秦國就是能夠一戰而定的貨色,不需要煞費苦心。
魏王派公子卬過來,就是不滿他保守戰略,所以他才會痛快的交權。
要是一力堅持和秦國打消耗戰,公孫痤很可能會被認為怯戰,被魏王撤去主帥。
其實《大秦帝國—裂變》里,是有點黑公子卬的,把這位魏國大將黑成了草包。
不過嚴格意義上說起來,公子卬他還真不算多聰明。
歷史上,他就是被商鞅忽悠,以致魏軍大敗,失去了河西之地。
雖然是商鞅不道德使陰招,但身為一軍主帥,缺乏警惕之心,被人輕而易舉的詐而俘之,被稱為草包倒也不算特別過分。
公叔痤、惠施是魏國名相,龐涓、龍賈都是魏國名將,身上有歷史名人光環,所以只能拿名聲不顯,還有黑歷史的公子卬來當丑角了。
當然相比于原版,山河版黑公子卬的力度削減了不少。
比如原版,公子卬是完全的狂妄自大,山河版加以解釋,描述清楚魏秦兩國的國力差距,所以公子卬輕敵相對更容易理解。
如果讓你指揮24萬兵精將勇的華國部隊,與20萬后勤、裝備都遠落后的阿三部隊對戰,誰也難免會生起幾分驕縱之心。
當然,公子卬沒料到的是,秦軍不是阿三,雖然無兵無甲無糧,但是戰斗意志極強。
再加上秦軍還有兩員良將,贏虔和嬴渠梁,第二次秦魏大戰,魏國雖然沒有落敗,但因為中軍空虛,主帥公叔痤還被嬴渠梁輕騎突襲給俘虜了。
公子卬有點理解當年五五開大喊“17張牌你能秒我”,然后被一波飛機帶走絕殺是什么心情了。
更憋屈的是公叔痤,明明指揮權都交出去了,自己坐鎮后方吃瓜看戲,莫名其妙的就被敵軍俘虜了。
他真是亂刀砍死公子卬都不解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