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子的很多功能都是自動化的,難不成它也具有人工智能那樣的結構?
楊哲覺得很有可能有,例如自動錄入文字與聲音,還有現在的自動將感知能力轉化為數據來顯示。
“自動化處理啊……”
他剛這么一想,心里就咯噔一下。
預感來了!
他有一種如果往這個路徑研究下去,罐子就會碎裂的感覺。
“新方向!”
楊哲驚呆了。
自動化,竟然是新方向?
要不要選擇自動化作為新的功能來開發呢?
“不急,先處理內部信息的問題。新方向還不知道是否合適,我得再觀察一段時間。”
他考慮了一會兒,決定先暫時擱置。
“數字顯示成功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文字顯示。”楊哲琢磨著,“得讓罐子將自身的信息轉化為文字顯示給我看。”
三天后,4月14日下午。
楊哲坐在現代漢語課上,閉目養神。
大學的課程嘛,理論上來說,只要你別上課打電話玩游戲干擾到同學,老師一般是不會管你是睡覺還是干嘛。大學的課程都是愛聽不聽。
沈嘉運好奇地看了眼他攤在桌上的書。
“信息論與編碼理論????????”
沈嘉運的腦子里,一下子有了很多的問號。
為什么這次他連書名是啥意思都看不懂了?
楊哲也很想回答他一下,可是他正在意識里設計文字顯示界面的新外觀呢,實在沒功夫。
自從計算機文字編碼的相關知識達到某個程度,他就開發出了這項全新的功能。
一節課過去一大半,楊哲終于搞定了界面設計,睜眼。
浮現于眼前的,是泛著淡淡冷光的半透明界面,上面什么字也沒有。
楊哲用意識調整了一下界面的透明度,做了一些調整,隨即心靈連接罐子,感知信息團。
信息團中那些流瀉出來的信息被他的意識引導著,向半透明界面呈現。
一行行字跡在界面上緩緩出現。
真成了!
楊哲按捺住激動的心情,開始界面上的文字。
這些,都是罐子內的信息團所流瀉出來的,真正重要的信息!
只見上面寫著:
“知識是重要的條件,知識可以促成潛在可能性向著具體的目的分化。”
“由目的逆推需求是可行的,可以通過構想功能來得知獲取的條件。”
“所有衍生物均可自行控制其出力大小,需要高感知力。”
這信息量可太大了!
第二條是楊哲首先看懂的一條,這條不是他之前領悟出來的嗎!
他想要讓自身感知出來的數值,例如腦力上限進行自動化數據顯示,于是他預感到了他需要編碼理論、數學、計算機圖形學這三門知識,他就去學習了這三項知識,從而獲得了這項技能。
文字顯示也是同理。
他想要罐子擁有文字顯示功能,再通過自身的感知,來推測出具體需要學習哪個門類。
也就是說,他如果需要某個功能,只需通過構想目的來感知達成條件。
這就是所謂的“目的逆推需求”!
那么第一條呢?
“知識可以促成潛在可能性向著具體的目的分化。”
楊哲思索良久,認為這一條可能意指罐子本身具備某種潛在的可能性,他作為罐子的主人,可以引導罐子向某個具體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罐子減少,以及罐子內部信息團分裂的真相。
“所以說,罐子的分裂與消耗是必然的。可能性如若不化作具體功能,將會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