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也就解釋了另一個疑點。
罐子看起來可以自由發展,為何只能進行信息操作?
因為罐子只具備信息方向的可能性,但楊哲可以自由選擇這種可能性的發展方向。
第三條信息,“所有衍生物均可自行控制其出力大小,需要高感知力。”
楊哲看了好久,終于想通。
這或許與網絡接口有關?
他把注意力放在懸浮于空中的光幕上,那上面顯示著:
“感知:12。”
他這半個月以來,又有兩次感知變得更強的情況,所以加了2點。
楊哲的注意力放在“12”這個數值上很久。
空氣中蹦出一行字:
“還差1點就能控制網絡接口。”
這也太方便了吧!
現在罐子能夠把感知的內容,直接以文字的方式顯現出來,再也沒有曖昧不明的預感了。
“如何提升感知能力?”
楊哲試圖按照第二條說的,由目的逆推需求,向罐子提問。
許久之后。
“在初期,學習新知識、以及對知識進行創造性運用可以提升感知能力。”
新的文字信息在空中以光幕氣泡的方式蹦了出來。
這個在初期是啥意思?
后期不能通過這種途經提升,還是說會有新途徑?
“罐子啊,你不要那么快消失了,你消失了我就沒有自動應答機了!”
楊哲在心中祈愿。
隨即他思考。
難怪這些天,進行光幕設計與數據顯示、文字顯示之后,知力提升了兩點。
知識的實際運用可以提升感知!
“唔,那么現在最快速的提升方法就是運用我掌握得最多的知識進行創造性運用。”
“寫論文吧!”
楊哲決定了,正好,他也是時候寫第三篇論文了。
12月的時候就要評選,論文發表有周期,要排隊,盡快寫出寄出為好。
這次,楊哲選擇的論文方向是《網絡IP改編與娛樂性分析》。
這是他特意選擇的新方向,主要是擔心不夠新穎,無法讓知力提升。
論文寫作耗時5天,寫完寄出。
知力果然再次提升,達到了網絡控制所需的13點。
已經可以進行網絡連接測試了。
4月19日。
今天是周日,楊哲在校園里找了處躺椅躺下來。
他怕再出什么意外,引起室友的驚慌。
意識感知著網絡接口。
這次,他有了一種徹底控制的感覺,網絡接口內部原本就有一個流量控制的功能,只是之前他感知過低,無法理解而已。
楊哲試著將開口拉到極小,并打開網絡開關。
隨即躺下,緊張地等待著信息沖擊。
過了一會兒,他又從躺椅上坐起來。
“這個信息量,我居然能承受?”
既然很安全那就沒必要提前躺好防眩暈了。
有可能是人在露天,空中的電磁波偏少,信息量不大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