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楊哲在托盤的上方添加了一個新光幕,用來監控托盤的情況,算力變化啊,繁衍速度啊等等。
隨后的一周是期中考試。
5月4日,期中考試完畢。
托盤上裝滿了微粒結構,楊哲都已經一周沒處理它們了,只是偶爾給它們來幾下數據沖擊,更多時候都是聽任它們自由活動。
由于“10%交換”這一規則的存在,現在托盤上的微粒其物種多樣性蠻不錯的,微粒的復雜度也有了一些提升。
如今,它們已經全都適應了20KB/S的信息流了。
下午,考完了試的楊哲心情不錯,決定慶祝一下,于是用50KB每秒的數據給微粒結構們來了幾次大滅世。
五次沖擊后,托盤上的微粒結構集體滅絕。
“過慣了安逸的生活,沒想到你們的主人考完了吧!嘎吱!”
楊哲順手把其中排名前10的微粒結構記錄了,重新制作,放回托盤上。
這一周時間,數據流量一直都是20KB每秒,是相當舒適的數字,現在嘛,凜冬已至!
托盤上,數代繁殖,滅世,繁殖,滅世。
如是重復多次。
微粒結構們的承受能力穩步朝著70KB/秒前進。
“唔,微粒結構變復雜了嘛,甚至都會糾結成團避免滅亡了。”
楊哲看見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這些微粒結構雖然已經相當復雜,但還沒有復雜到成為生命。
它們卻有意無意地在一次又一次的優勝劣汰中產生出了報團取暖的能力。
有一些微粒結構的軀體上會有一些結構可以和附近的微粒結構連鎖在一起,一來可以共同承受數據沖擊,將數據沖擊的運算壓力分散,二來穩定度也稍稍提高一些,更不容易直接崩碎。
一開始只是兩兩連鎖,滅了幾十次后就學會了三四連鎖。
幾百次之后就是一大片微粒結構抱團。
它們并沒有形成新的大型微粒,依然是各自繁衍,但那些可以連鎖的軀體結構,卻因為其有利于存活,而被傳承了下來。
自從學會了抱團,它們的數據承受能力再次大幅度提升,已經可以在100KB/秒的數據流下勉強存活。
“這是生命的集體意識,和利他行為的起點嗎?”
楊哲試著將其與現實中的生命進化進行著對比。
“既然如此,就不能再叫你們微粒結構了,你們就叫作數字生命吧。”
它們,純粹是立體幾何圖形,依循著這片托盤世界的規則而生存,無法脫離托盤而存在,可它們又偶爾顯露出某種和生命體相似的特征。
網上有很多人沉迷于玩“生命游戲”,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明明只是幾何圖形,卻有著一些奇妙的特征,太有趣了。
楊哲對它們的淘汰極為殘酷。
即便它們死得一個不剩,也可以把早已記錄好的最優秀的那批生命的數據提出來,重新制造。
“倒是有點像古代神話中的英靈。”楊哲思索,“在戰場上死去的英勇戰士會被女武神帶走,供養在神殿里。那些優秀的數字生命雖然死去,但它們的形態卻被保留了下來,會在之后重現。”
把數字生命的數量減少到一個億后,楊哲才停止攻擊,令它們自行繁衍。
他順便修改了規則:
其四,最優秀的那1%的數字生命,可以擁有每回合復制4個自我的權限。
這一規則,可以加速優勝劣汰,也加快繁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