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
有多少人曾仔細思考過,那種求穩、求不變的心態是如何產生的呢?
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各國皆銳意進取,反而秦漢之后,華夏卻日益保守?
當歐洲人來到千年來魂牽夢縈的東方時,當他們直接觀察到華夏時,最讓他們震驚的無疑是這個國家獨一無二的大一統傳統——早在耶穌誕生之前很久,就出現了疆域接近整個歐洲的華夏帝國,而且這個華夏帝國在隨后的兩千年里的大多數時候都能維持這樣規模的統一。與之相比,歐洲在羅馬人的盛世崩潰之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強權。
實際上不僅僅是歐洲,世界其他各大文明中心也沒有出現過類似古代中國一樣久遠的大一統案例。
是什么促成了這樣的“大一統”?
除了民族構成相對單一,漢族人口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大一統”,常為近代中國的落后背黑鍋的儒家思想,也是華夏持續大一統不可或缺的因素。
實際上,儒家從來不是保守的,甚至他自身也是隨著華夏帝國的歷史進程,而不斷演變的,從“獨尊儒術”的那天起,儒家的核心是什么?
是維持帝國的秩序與統一!
在吸取歷代的教訓上,儒家不斷的變化著,它變得保守內斂,它所倡導的遵循秩序、關注民生、崇尚上層權威、追求穩定和諧、慎戰甚至不戰等思路,其核心都在于維持帝國的穩定——畢竟,歷史告訴世人,龐大的華夏帝國,往往都從內部被摧毀的。
如何維持帝國內部的穩固,這是統治者最重要的課題。
保守與不變。
防守與不戰。
就成了維持帝國穩固的必須。
這一切看似促成了華夏帝國的“大一統”,但卻讓華夏帝國失去了試錯的能力,甚至失去了銳意進取的能力。
一個大一統的世界帝國,其實就是把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里。
風險太大!
歷史同樣證明了這一點,沒有激烈的競爭下,這個大一統的帝國所追求的不過只是帝國的穩固,也就是所謂的“太平盛世”而已,為了所謂的“太平盛世”,這個帝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這本身就是統治者為維持統治的必然——為維持統治而不惜代價!
滿清為什么量中華之物力,結友邦之歡心?
是為了維持一家一姓的統治!
為什么又推行新政,甚至宣稱立憲。
也是為了維持一家一姓的統治!
為什么又想要廢除立憲。
不還是為了一家一姓的統治!
宋代皇帝,進歲貢,稱兒皇帝,為的是什么?
不還是為了一家一姓的統治!
甚至就連漢唐的和親,不也是為了所謂的“天下太平”,為了所謂的“安居樂業”。
至于戰爭!
戰爭的代價是什么?
漢武的人口減半?
隋煬的隋失其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