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墟是明堂,但這里寫昆侖丘,且明確說了是大山,說明在圖里昆侖墟建在山上,而建著昆侖墟的那座山,則叫昆侖之丘。
在山海經里,描述昆侖丘時,沒有寫九井之類的東西。
在寫昆侖墟時,才著重描寫了九井九門之類的建筑細節。
赤水是泗水,黑水是濟水,昆侖丘在兩條水系之間,且附近還有流沙。
流沙很多人解讀成沙漠,甚至是撒哈拉那種大沙漠,純屬扯淡
上古之時,我國環境太好了,到處都是水,先民沒有見過真正的大沙漠,所以在造沙字時,是指水流旁的沙灘。
沙洲一詞,就是指流沙沖積出來的洲,所以洲也是三點水旁
濱是指水邊的地方。在古代,流沙是指水流沖擊的河沙,即沖積平原。
流沙之濱,每個字都有三點水旁說明在水域邊上,絕無可能是戈壁沙漠
黃河、長江、珠江都有這樣的沖擊沙洲、沙灘。繼而形成所謂的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
山海圖上的所謂流沙,就是黃河在整個魯西平原沖擊泛濫而成,那時候黃河的沙就已經很多了,在下游平緩地區沖擊出大片沙地,還是流動的,直到入海故稱流沙。
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可以是指黃河上游的某地,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帶走了大量沙土,在某處形成大片流沙區,如此也可以對應昆侖在我國西北。總之流沙一定不是指沙漠,這里采用在黃河下游三角洲的說法。因為著重描述昆侖的時候,寫了黃河入海。
就是這種流沙,在不停地填海,結合氣候變遷,才最終把西海沖沒了,乃至渤海都收縮了,本來渤海也是海侵到很深,是名副其實的北海。
我當初解讀過,精衛就是大雁銜著樹枝越過渤海,炎帝氏族就在山東沿海。
精衛填海的原型,就是鳥文化崇拜的氏族,結合海岸線不斷擴張而誕生的。
古人說這是鳥干的,但其實是黃河干的填海的是日復一日的流沙。
正是西海、北海、南海等方向,洪水泛濫,沙土沖擊,成為浮著淺水的沖擊沙地、草地、濕地,這才進入大荒時代。
炎帝氏族,或者是某個泰山土著氏族,他們向外遷徙,篳路藍縷,文化傳播,并將原本的地名、山名,帶到了天南地北。繼而蒼梧之野,后期就跑到了湖南,巴蜀之名跑到了川渝。贛地之名跑到了江西。
在泰山腳下的汶上縣,就有個蜀山。然而這個名字,現在我們知道,它到四川去了。
這些原本都是古山東的地名,隨著部族擴張而傳播到了各地。
古海內僅在山東地界,新海內則在整個中華大地。
世界觀沒變,地圖放大了在古海內地圖里,蒼梧之野在魯南,為了維持世界觀,便將其放大,疊加在新地圖上的相對位置,蒼梧就成了湖南某地。
有點類似于美國殖民期間取得地名紐約新澤西埃塞克斯普利茅斯伍斯特這都是英國地名。
如果幾千年后,資料大部分丟失,有人說埃塞克斯在英國,大部分人恐怕一臉懵逼,說不是在北美嗎怎么會在一個小島上埃塞克斯絕不可能在英國
而之所以一定要這么帶著名字遷徙,就是為了記住自己的根。
這種文化黏性,有點類似后來的內九州外九州,小九州大九州,反正我們就是跟九州杠上了,星際時代以后,可能整個太陽系都是九州,甚至還有銀河九州。
還有海內、天下,哪怕以后科技發達,住到天上天外去了,我們可能依舊會說天下無敵這類的詞。
這就是文化基因,在不同時代的活力。
當然,古海內與新海內,只是其中一種說法,上古什么情況,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