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在5300年前出現,并開始修筑水利工程。之后在4900年前,完成筑城。
毫無疑問,良渚是文明先驅,應劫而生。
它的成功模式,被很多文化學習融合,繼而開啟了龍山時代。
但龍山并不是一種文化。
仰韶、大汶口雖然都被淘汰了,滅亡了,但是指舊有的文化消亡,不代表原來的族人滅亡了他們是進入到了新時代,只是原本的文化結構不再適用了而已,文化內核還在。
最后最后,還有一點,那就是仰韶的核心區域,實際上并沒有發掘。
黃土高原上的南佐遺址,距今5200年至4600年。去年才開始挖,環壕內發現有600萬平米,比同時期的蘇美爾烏魯克城要大,和良渚遺址差不多。
由此才知道,挖了那么多年的仰韶,原來大多是外圍
大西北那片寶地,考古進展一直不多,并不是沒有東西挖,而是沒錢沒人。
最近幾年長江流域的考古成果斐然,良渚、石家河、三星堆,仿佛忽然之間無數的成果冒出來了,很大原因是當地的部門有錢且考古工作者扎堆,尤其是江浙地區。
這是待遇差距導致的
中華文明是多元起源,太多地方沒有被關注,我認為,黃土高原一定有驚喜。
另外還有陶寺和石峁,這都還沒怎么挖呢
為了溯源文明,考古學界的大佬,在陶寺、石峁、良渚里面三選一,選擇了良渚。說我們當時就把寶壓在良渚上了。
結果當然也很好,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但不代表考古到此結束,等石峁挖完,可能也有顛覆性的發現。
石峁遺址那邊的氣候,以及石頭城的載體,是極有可能有文字留下來的,如果有,那是石破天驚的發現。
當然不管有沒有驚喜,中原中心論可以推翻了,
因為無論南佐、石峁還是陶寺,都不在河南。南佐在甘肅,石峁在陜北,陶寺在山西。再加上江浙的良渚,湖北的石家河。
中原在同時期被學界戲稱文化洼地。
隱隱約約,一個上古環河南文明圈,都要浮現了
這就是滿天星斗,匯聚于中原而成華夏的格局。
不是某一個地方的文明,作為唯一起源。而是多個起源,在求同存異下,最終融合在了中原
htts:book6614812452755ht
天才地址。小說網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