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不是永遠不爭,不是永遠無為。只知道一味的無為,那不是無為,那是死人。
一味的無為,本身就違背了道德經所傳遞的概念,本身就違背了道,違背了易理。
要變化,要靈活,要因勢利導。水就是最懂得因勢利導的東西,所以老子才說上善若水。他沒有說上善若不動!
原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都能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該做就做,不該做的不做。
不做多余的事,為所當為。
不可為的事,絕不做。
當為之事,一定要做!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才是正統的道之思想。它在做與不做之間,是為與不為的融合體,是太極。
左右搖擺,上下求索,但不是墻頭草,而是個波浪線,是【~】的。倒了的S,這是什么,這就是太極中的那條分界線!
儒家叫它中庸,道家稱其為‘易’,上古以‘龍’象征之!
龍能升能隱,能大能小,見首不見尾。亢龍一定要有悔!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這是一種非常奧妙的境界,時而陽,時而陰,該陰就陰,該陽就陽,其實既不是陽,也不是陰。一陰一陽之謂道。
……
那什么叫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這個就要把‘德’講清楚了。
什么是德,說文解字說:是‘悳’,‘直心’、‘真心’。是人心最樸素、最直接的道理。
確實,德的異體字,就是悳。
但這只是表面的德,其異體字是在漢朝才出現的。
最初的德字,其實就是‘得’的概念升華后的延伸字。
《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這里老子把德,視作道牧養萬物的東西,或者說方法。
可以理解為,老爺天的管理學……老天爺定了個名叫‘德’的無形制度,牧養萬物!
管子也說過: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
道衍生了萬物,從道里面,舍出來了一個東西,而萬物得到了它,并依靠它生存延續下去。
那么它是什么,老祖宗用了個特殊的概念來名狀它,就是‘德’。
有舍才有得,這是‘德’的本質。
一飲一啄,自有報應。這便是德,它是因果律!
我還是用‘四分法’,將其層層剖析。
德的道叫做自然,德的理叫做得,德的法叫做正,德的術叫做直。
最表面德,就是職業道德、倫理道德之類的,深一層次的德叫做正法!更本質一點叫做心安理得!最后剝開到最最本質的地方,還是自然!
注意到沒有,什么東西的道的層面,都是自然。
有區別的,只是理、法、術這三個層次。
這就叫萬法歸宗,萬物歸一。甭管什么,最后的終極概念一定是自然的太一。
德的本質就是因果律,此時此刻,請你們放棄掉心中對于德關于倫理道德的刻板印象,那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淺顯的表象。
什么叫道舍之,物得以生?
德的本質,不是只有人類才有的,萬物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