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政府花錢歷來都不是有一個花一個,更不會是有一個,花半個,還存半個,而是有一個花出二個,三個,四個,甚至更多。
至于不夠的那一部分,那就會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朝向國內或者國際金融市場進行一個募集資金的操作。
國債到期之后,自然是要兌付利息加本金。或者是,每年兌付利息,到期的最后一年加一年利息和本金支付。
政府的財政收入是通過稅收來實現,而中央銀行是一國唯一具備貨幣發行權的機構。
中央銀行要是缺乏獨立性,淪為中央政府的錢袋子,那政府就可能更加肆無忌憚的花錢。
還有一種更加萬惡的招數,財政赤字貨幣化(意指以增發國債為核心的積極財政政策導致經濟體系中貨幣供量的增加。
財政赤字貨幣化下中央銀行通過發行貨幣的方式為財政融資,其結果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
政府沒錢,還欠著一屁股債,那完全就可以通過這一招來實現不但有錢花,而且還能夠有錢還債。
有了錢的政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不但大把大把的撒幣在基建項目當中,增加投資,增加就業等等,而且還可以提高公務員的工資待遇的一系列操作。
中央銀行用攤派的方式把錢按照比例朝下借貸給各大大小小地商業銀行,再由他們分別借貸出去。
無論是曾經的RB,還是韓國,都經歷過所謂的經濟泡沫。往往在這一個時候,借款人向銀行提出借款一個億,不但審核變得容易和簡化,而且商業銀行還要強迫對方借二個億,甚至更多。
謹慎的借款人是不容易接受商業銀行提出這樣的條件。道理很簡單,本金借得越多,支付的利息也會變得越多。
再者,原本就想好了把那一個借來的錢用在什么途徑上面。這突然多了出來的錢,根本就沒有想過怎么去安排和投資。又用不上,白給貸款利息,誰干啊?
唯有韓國那些財閥們敢干。他們一個個地擴張之路是大同小異,不但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而且還得到了銀行方面的大筆借貸。
韓國財閥們這種大筆舉債來進行一個擴張所帶來的風險也是巨大。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重創了韓國的財閥們。
2000年12月,曾經為僅次于現代集團的韓國第二大企業,世界20家大企業之一,資產達650億美元的大宇集團就此破產倒閉。
在一代人的心目中,金宇中及其大宇集團就是韓國的象征。大宇集團的破產倒閉就是高負債擴張所帶來的惡果。
RB的財閥們普遍都是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他們經過了N代人的努力,一步一個腳印由小變大,由弱變強。
哪怕中間有過大風大浪,也沒有徹底倒下。就好比成長了幾百年的一棵棵大樹一樣,不但根深蒂固,而且還盤根錯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