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技術奇點到來之后,可能也只有人工智能這個學霸可以理解超越人類理性之外的知識了。
而那個時候的人工智能的智慧跟人比起來,就相當于是人類跟螞蟻相比,這也是為什么最后會有人說,強人工智能將會是人類最后一個發明,而之后的文明,將會由人工智能來進行延續。
雖然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是達到技術奇點的關鍵之一,但是庫茲韋爾卻并不這么認為信息技術就是未來唯一的主角。
未來的主角,應該是G(基因技術),N(納米技術)和R(機器人技術)三重疊加的GNR革命。
既然打不過,那就加入吧,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之下,人類才可以超越生物上的局限,可以像是程序一樣被編輯,不斷的自我改造,從而跟AI徹底融為一體。
像是什么腦機接口,意識上傳之類的更是不在話下,從而達到意識不滅的永生狀態,到了那個時候,就是徹底將我們的思想從生物形式的嚴格限制中解放出來,這是一種根本的精神事業。
當然了,對于我們人類這種基于碳基生命來說,技術奇點之后的世界已經不是我們這些凡人所可以理解的了。
當然了,現在的網絡上還是有不少的反對言論的。
25年之后我們就能永生?人工智能就會成為我們脫離肉身的救世主?就算是我回答這個問題寫到了這里,就算是我已經走出了阿美堅的機場,我對于庫茲韋爾的技術奇點理論還是將信將疑的。
我即使是死了,釘在棺材里了,也要在墓里,用這腐朽的聲帶喊出:你不對勁!
學過經濟學的朋友可能聽說過馬爾薩斯陷阱,意思就是說糧食的產量是呈現線性增長的,但是人口的增長卻是指數型的,人口過多的時候往往就會有戰爭和饑荒的誕生,去淘汰那些過多的人。
而糧食的產量就是人口增長的天花板。
所以就有經濟學家以此類比庫茲韋爾的理論,認為科技跟人口一樣,不可能會以指數爆炸的形式發展下去,因為人工智能的智能無極限,也就意味著所消耗的能源也是無極限的,這非常的不合理。
而且說不定技術的發展并不是指數型的,而是呈現y+artanx型的,我們只是剛好處于發展速度最快的中間階段罷了。
也有人認為,科技的發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快,即便是庫茲韋爾所說的信息技術領域,也都遇到了發展的瓶頸,不信你們看摩爾定律都已經失效多長的時間了,各大芯片廠商都已經改名叫牙膏廠了。
而且人類對神經學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就連人腦的原理都沒有搞明白,還想著直接去設計強人工智能,搞意識上傳?
但是其實話說回來,這也不是庫茲韋爾第一次搞這種對未來的語言了,畢竟未來科學家的名頭可不是白叫的。
早在1990年,庫茲韋爾就提出過在當時看似聳人聽聞的預言,例如說聯蘇的解體,互聯網的擴張,計算機將會打敗世界冠軍,翻譯軟件可以做到實時翻譯,可以聽懂人話的語音助手會出現(類似于siri,小愛同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