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能夠造成這么大的光曲線變化的,并不是恒星本身,木星是行星所可以達到的最大尺寸,但是木星只能夠遮擋太陽光的1%。
很顯然不管是什么遮擋了恒星,它都非常的巨大,亮度可以達到這顆恒星本身的一半。
有科學家提出過一個非常震撼的假說:我們看到了一個高等外星文明正在建造戴森球。
其實對于人類來說,資源和空間只存在相對的缺乏,而人類巨量的資源都浪費在了互相防范和對立上。
人類如果安居于自己的襁褓-地球,那么面臨的也只有一個結果-滅亡。
在天災日那天,僅僅是因為一顆隕石,就差點將我們人類文明從這個宇宙中抹去,兩只怪獸,就可以輕易摧毀一個超級大都市。
只是偏安一隅,不團結起來的話,滅絕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人類只有團結起來,遠征星辰大海,才能擁有光明的未來。
對于人類來說,宇宙是浩瀚無垠的,而資源也是近乎無限的。
.......
此時全世界的網友們紛紛在網絡上發表了關于自己的看法。
“呵呵,有能夠建造戴森球的科技,就不需要戴森球這種東西了。”
“我跟樓上的保持同一觀點,就像是人類的核聚變一樣,都可以制造小型人造小太陽了,為什么還要制造戴森球呢?甚至以后會不會用反物質作為能源都都是一個未知數。”
“有建造戴森球的科技就不需要利用戴森球采集恒星的能量了,可以建造戴森球肯定是完全掌控了可控核聚變,
并且不畏懼恒星表面的高溫,那么直接去恒星開采質量物質不是比戴森球高效得多嗎?”
“戴森球只是一個比喻而已,并不是說真的建造一個將恒星包裹起來的東西,這只是我們的想象力貧瘠而折中所想象出來的一個想法,實際上也許就是開采恒星物質而不是造一個球呢?未來的事情,誰又說得準呢?”
“但是樓上的你有沒有想過,要建造戴森球的話,以太陽來說,消耗全太陽系中除了太陽以外的所有物質,都造不出來戴森球,而能夠建造戴森球的文明,至少都可以直接開采恒星的能源了,為什么還要造戴森球呢?”
“戴森球不是緊貼恒星的表面吸取能量,現在生活中的太陽能板,也不是已經不懼恒星表面的能量了嗎?現實生活中我們已經開始在利用恒星能量了,
未來只不過是會更大力度的開發恒星罷了,比如說送幾顆太陽能衛星環繞太陽,制成戴森衛星,畢竟科技再發達也不可能到達恒星表面的。”
而戴森球不過是發送無數顆太陽能衛星組合在一起,不留一絲陽光,環繞太陽漂浮在空中,最大化收集太陽能傳輸到地球上作為能源,
開發的也不過是陽光能量,不是直接到表面上采集,這在目前為止是有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