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們國家造三峽發電站是為了什么?已經可以造小型水力發電,火力發電,風能發電了,為什么還要花費那么大的精力制造三峽?因為一旦完成,能源就會變得廉價起來,戴森球也同樣是如此。”
“樓上的,雖然我也反對那個人說的‘有造戴森球的能力就不需要建造戴森球’的這種說法,但是戴森球真的不是光靠太陽能衛星就可以做成的,
恒星的太陽風會將單薄的衛星吹出恒星系的,而如果利用推進裝置對抗的話,那么最終輸出的能源又能有多少呢?
所以必須,一定是環狀結構,材料的強度必須可以抵抗會輕易撕裂行星的相互作用力,而且原料也應該是有限的,所以那個人才會有這種戴森球是雞肋的想法。”
“別爭了,什么戴森球不戴森球的,你在地球上所看見的也是1840年以前的東西了,我們永遠也看不到真實的情況,更何況,
我們看見了又有什么意義呢?如今人類經歷了天災日這樣的大災難,還是沒能夠組成一個完整的聯邦,依舊像是一盤散沙的在內斗,這樣又怎么能夠走出地球,邁向宇宙呢?”
“呵呵,說實話,別說戴森球這么久遠的事情了,就以能源行業來說,有傳言說大唐科技已經掌握了核聚變技術,但是大唐科技截至目前為止,
都沒有正式承認過這個消息,所以很大的可能性是大唐科技也被帶了節奏,現在人類掌握核聚變的日子還是遙遙無期的,
說實話,如果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不脫離燒開水的話,很有可能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說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是阿美堅那邊的近期核聚變實驗,已經有了最新的進展了,就是單純的輸出能量已經大于輸入能量了,但是經過了燒開水之后,又特娘的小于輸入了。”
“你們也太悲觀了吧?沒有積蓄要如何創新呢?基礎科學領域人類已經有60年完全停滯了,到現在為止人類都是在完善相對論,
換一種說法,為了人類這300年的科技大爆炸,人類足足準備了十萬年的時間,那么距離下一次的科技大爆炸,人類又需要進行多少年的儲備呢?”
“唉,我來說個更悲觀的事實,現在人類沒有一個統一的聯盟共同進退,最大的可能性是距離下一次的生產力大爆炸之前,
人類就已經將資源耗盡了,聯合國曾經做了一個統計,現在人類所進行的研究之中,有超過95%的都是重復性的研究,
因為專利和國家,公司之間的技術壁壘的緣故,而進行多次重復研究,越是高科技就越是容易造成嚴重的浪費。”
“據說因為太陽進入了活躍期,所以赤道表面溫度上升到七十度,可能只需要不到兩百年的時間,霍金曾經說過,
人類是否可以在兩百年之內完成星際移民,決定著人類文明是否可以繼續存在。”
“不是啊,大唐科技不是已經說是要開發對火星的環境改造嗎?”
“你就別聽大唐科技吹水了,改造火星?開什么玩笑,地球都沒能改造完畢吧,他們拿什么改造火星,
你讓阿美堅的頂尖科學家來,他們都不敢拍著胸口保證一定可以改造火星,你連科學家的話都不信,偏偏要去信一個商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