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白圖和陸康說鹽鐵之事,陸康還不是很看好,認為不僅阻力大,而且很可能釀成沖突。
然而現在……還不是只能給工部打工!
畢竟自己去挖鐵礦石煉鐵,還不如接工部的單子賺得多,至于私藏的那點鐵器,白圖還真的看不上,只要不是弩箭、重甲之類的,管制上反而寬松了許多。
甚至一些工坊技術不足,但是覺悟很高、比較聽話的話,工部還會提供技術指導。
見此其他工坊更加不敢嘚瑟,畢竟想要和工部合作的工坊有很多,但工部只有一個……
反正從工部出去的“生鐵”,必須有足量的“熟鐵”被回收。
進而在工部,會使用“灌鋼法”,將生鐵和熟鐵按照一定比例合鑄,鍛造成鋼!
灌鋼法是通過將生鐵融化,澆淋在熟鐵上,來合鑄為鋼——或者說是“高碳鋼”。
灌鋼技術正是誕生于現在、東漢末年到三國這段時間,不過在南北朝時才大規模使用,唐代發揚光大,宋代的時候有詳細記錄與分類,明代時工藝再度提升……
19世紀時,德國克虜伯從小作坊崛起為軍工大佬,也正是使用了類似于灌鋼法的技術,同樣是以生鐵、熟鐵混合制鋼。
當然,這樣鍛造出的鋼,用現代的說法來說,屬于“高碳鋼”,硬度高、但延展性、彈性很差,也被稱為“工具鋼”,而且淬火困難。
不過現代一些講究的菜刀,也會使用低碳鋼、高碳鋼復合材料——以高碳鋼為刀刃,低碳鋼為刀身,來令菜刀兼具鋒利與堅韌。
淬火方面,現代也有雙液淬火與之對應,也就是先水后油,來避免淬火后開裂……
工部打造的武器,也是遵循這一原則,將熟鐵與灌鋼合鑄——炒鋼所得的熟鐵,本身就接近于“低碳鋼”。
刀的形制也是工部反復試驗的結果……
哪怕相比于配備給基層軍官、甚至中層軍官,用來加載在戰甲上的刀,現在的工部復合鋼刀也有絕對優勢!
雖然依舊不如百煉鋼,但是……百煉鋼是什么造價?
動輒要數位名匠,消耗數年才能夠打造出來一把,數量極其有限,一向都是最頂級武將才有資格配備。
和量產的復合鋼刀相比,性價比完全被碾壓。
更何況……利用水力來鍛造的技術,也已經在工部的研究序列里,一旦成功并應用,水力百煉鋼也將有望量產。
只是這類工科技術,并不在優先序列,畢竟龐統的主要精力不在工科。
這還只是工部的一個項目……
如果不是現在將軍府,還需要將民望繼續刷高并保持,魯肅真想建議把挖渠修路、水車架橋的工程,也都包出去——隨著工程需求的增加,魯肅也漸漸發現,有一部分民眾已經更熟練施工。
雇傭“施工隊”到處施工,比原地募集人力徭役的效率要更高……
按照今年的產糧預算來看,未來這種情況,可能會越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