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愿望是這樣:”
屏幕前面,幾個人都驚呆了。
下面的評論,更是毫不吝嗇:“臥槽,開口跪!”
“老爺爺的聲音好好聽!”
奧馬洛夫的聲音,格外低沉。
就像是只要唱起來這首歌,就有什么堵在了他的嗓子眼。
只是簡簡單單的兩句,似乎就有淚光被勾起。
而且,他起的調子低了一些,速度也慢了一些。
比原版的慢了許多。
對面,當他唱完了前兩句的時候,谷小白的聲音加了進去。
因為奧馬洛夫起的聲音非常低,他的聲音也非常低。
在谷小白開口的那一刻,許多人都一句“臥槽”叫了出來。
谷小白的聲音,和奧馬洛夫老人一樣低沉。
習慣了谷小白那高亢無比的歌聲,谷小白的粉絲們,幾乎從未聽過他用這樣的聲音唱歌。
而他的音準,準到了匪夷所思。
雖然奧馬洛夫老人起調子低了,但他的聲音,卻和奧馬洛夫老人,完全同頻!
像是同一個人,錯開了微弱的零點零幾秒,在同時唱歌。
什么叫自帶混響?
這就是自帶混響!
Жилабыстранародная,-
祖國能夠繁榮富強,-
Инетудругихзабот.
我們終生的理想。”
唱到最后兩個字,他的歌聲稍低,本來合二為一的聲音,一瞬間分成了兩個。
完美的二重唱!
當兩個低沉的聲音唱完第一句的時候,在聽這首歌的許多人,都覺得自己的胸中,有什么熱了起來。
(今天回老家了,擺弄電腦用了太長時間,大概12:15來刷新一下吧。)
電影描述的是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兩名共青團員被游擊總部派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前線傳達信息。在電影里,兩名年輕的主角正乘坐火車趕赴前線。
一名主角問自己的同伴:“維克多,人生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選擇生活在現在,還是共產主義時代?”
而另外一名主角道:“當然是現在,共產主義將會到來,并永遠延續下去,而現在的時代終將結束,一起去見證這個時代的結束不是很好么?十八年、十九年、說不定二十年,我們就可以站在時代的門前,向新時代問候:嘿嘿嘿嘿,你好呀!”
也是這個時候,兩個電影的主角,一起唱起了這首格外動人的歌謠,然后整個火車的人,一起跟著唱了起來。
而現在,同樣是兩個人在演唱這首歌。
其中一個是如同電影里的一樣,年輕而充滿了朝氣。
而另一個人,卻已經垂垂老矣。
《在那一邊》這部電影,其原作小說《在那一邊》于1928年在雜志上正式刊出連載,而描寫的是1921年發生的事情。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充滿了信心的暢想著,20年之后,共產主義實現了,并愿意為次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而電影拍攝的時候,卻已經是1958年,已經是這部小說出版的30年之后。
三十年后,世界依然如故。
依然沒有迎來夢想中的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