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很簡單。
如果秦軍駐守的是一座城池,那么張眩守大于攻的想法或許是正確的。
攻守雙方三比一的兵力比也是對的。
畢竟城池面積小,守方兵力很容易也能很及時調動。
然而這一回秦軍駐守的卻是長城,全長婉娫四百余里的長城。
沿途還過險山上懸崖……
這兵力和補給調動就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就算以一天行軍八十里計算,從長城這頭走到那頭都需要五天。
五天!
這意味著戰時無法及時增援。
無法及時增援就相當于沒有。
所以張眩所說的守大于攻并由此得出的兵力對比顯然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攻守雙方不應該是三比一才勢均力敵。
反而應該是攻大于守,比例也要掉過來,秦軍是趙軍的三倍能守住就算不錯了。
當然,這還要看指揮。
如果趙將夠聰明,今天打一下磁懸把秦軍兵力調到這里。
然后在夜里調動兵力第二天突襲兵力薄弱的其它部位……
這戰術是無解的,趙軍如果用上的話,兵力不足的秦軍幾乎可以說必敗無疑。
其根源就在于秦軍防線過長不得不將兵力分散,而趙軍卻可以集中兵力進攻某一點。
以集中打分散,哪有不贏的道理。
就在楊婷和張眩震驚于沈兵提出的問題時,一直立于楊婷身旁的柳絮就問了聲:
“敢問操士。”
“這被動防御是何物?”
沈兵略帶尷尬的摸了摸鼻子。
也難怪柳絮會問,秦時還沒有這詞,更沒有這樣的戰術定義。
“這被動防御嘛……”
“就是,像二五百主說的那樣,我軍在城墻上守等著敵人來攻。”
“這意味著我軍放棄一切主動權。”
“能做的就只有原地筑墻、補缺、積糧。”
柳絮不由奇道:
“這難道不對嗎?”
“倘若不這樣守,我們又能怎么守?”
其實這些也是張眩和楊婷兩人想問的。
只不過他們一個是二五百主一個是校尉,就算有些詞聽不懂也不好意思開口。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當然是主動防御。”
“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在磁縣一帶示敵以弱,引敵人來攻。”
張眩“哼”了一聲:
“你又如何能知道趙軍必定會來攻磁縣?”
“若趙軍察覺有異而進攻它處呢?”
“我軍豈非不戰自潰?”
沈兵對張眩這雞蛋里挑骨頭的說法有些無語。
“大人!”
“戰爭有時打的就是運氣。”
“我們不能在戰前便假設敵人能識破我方一切計謀。”
“這是妥妥的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張眩原本還想說什么,但聽到最后那句瞬時就被噎住了。
“你你……”
你了半天卻不知道該如何反駁,因為事實的確如此。
柳絮“噗”的一聲笑了出來。
但被楊婷瞪了一眼又硬生生把笑意憋了回去。
看那表情似笑非笑,似乎忍得十分辛苦。
為此還白了沈兵一眼,似乎怪他亂說話讓她失態。
沈兵當然不會等著張眩組織好說詞,接著說道:
“更何況,我等還可以做些布置。”
“比如在長城兵力薄弱部位扎草人、插旌旗。”
“再比如令少量部隊在城頭上來回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