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校尉還記得屬下之前所言的攻大于守否?”
楊婷回答:
“當然!”
“我軍駐守長城不得不分散兵力。”
“然先有你的‘故布疑兵、示敵以弱’,后有田被‘探敵而援’。”
“趙軍能奈我何?”
沈兵嘆道:
“此一時彼一時。”
“那時我等面對的是許昌,現在面對的卻是李牧。”
“示敵以弱故布疑兵或許能騙得了許昌,又如何能騙得了李牧?”
楊婷又問:
“那么探敵而援呢?”
所謂的探敵而援就是之前田被說的做好情報工作,然后敵人進攻哪里就增援哪里。
然而……
沈兵搖頭否定道:
“此法對步兵或許可行。”
“步兵行軍緩慢一日不過五十里。”
“我等可以及時探知敵人行蹤后再改變部署趕往增援。”
“而今李牧所領的卻是騎兵……”
接下來就不用多說了。
騎兵的長處就是高機動性,一日行軍少說也有百余里。
所以就算知道騎兵往哪個方向,秦軍只怕也無法搶在前頭增援。
要是李牧利用騎兵玩起聲東擊西那套把戲,秦軍只怕會像只猴一樣被調來調去。
所以,沈兵只得無奈的一揖:
“恕屬下無能。”
“除非將軍帶主力突圍而出及時趕到長城。”
“我軍或有一戰之力!”
“否則……”
楊婷不由皺了皺眉。
楊端和在馬頭山以北被圍已是自顧不睱,又怎么可能趕回長城。
這時柳絮匆匆推門進來報道:
“校尉!”
“臨漳方向燃起烽火!”
楊婷“騰”的一下就起身往箭樓外走。
沈兵沒有動。
因為這早在他意料之中。
就像之前所說的,李牧必會分兵進攻長城各段以調動秦軍兵力。
秦軍增援與不增援沒太大差別。
增援吧,那兵力就會被分散到各處。
然后李牧再利用騎兵的機動性突然合兵一處對秦軍發起致命一擊。
不增援吧,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趙軍攻破長城然后對秦軍分割包圍。
……
不管哪種,這長城都無法守,雖然它是天險。
張眩吃力的走到沈兵面前,拍了拍沈兵的肩膀:
“我等只有守長城一途,否則不堪設想。”
“你可明白?”
沈兵當然知道這個,但他還是無奈的搖了搖頭。
箭樓外傳來楊婷的喊聲:
“速去增援臨漳!”
這是無奈之舉,即便楊婷知道是計也只能增援。
李牧的高明之處就在這,他可以讓對手無路可走別無選擇。
這或許也是趙軍一路不緊追的原因。
有時,沈兵還覺得對不住這些秦軍。
因為沈兵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看似往前走實際卻是倒退。
如果不是自己改良了那勞什子投石機,楊端和近十萬大軍此時應還在進攻長城。
即便他們久攻不下,但至少可保性命無憂。
可是現在……
所以說世事無常。
有句話叫“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說的也許就是這樣吧。
現在能救秦軍和沈兵的,或許就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