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將軍放心。”
“此時我軍實則與大梁軍民在同一條船上了。”
“百姓生我軍活,百姓亂我軍亡。”
“我等又如何能如此不識趣自尋死路?”
沈兵這話是個暗示:
秦軍有一天若是走到最后守不住大梁或是大梁起內亂的話,那么第一時間就會帶著百姓和俘虜一起死。
實際上也的確是這樣。
首先是關押俘虜的大牢,那是讓魏軍自行構筑設的營地……
偌大的大梁城也沒有什么大牢足夠關押二十萬人。
所以魏兵其實是被關押在一處山坳里,兩頭用木柵欄封著,不遠處便是內河,還有一道挖好的人工河直通山坳。
當然這人工河同樣是魏兵挖的。
只要一有不妥,秦軍隨時可以放水淹了魏軍俘虜。
另一邊的家眷,則是聚在一群木房區,秦軍只要放一把火就能將其化為灰燼……
這不是說楊端和殘忍,而是有時必須得這么做才能保命。
有句話叫“要敢戰才能止戰”。
意思是你若不敢打的話,誰都會來欺負你,于是麻煩反而越來越多。
此時秦軍的情形也是如此。
他們手里必須抓住魏軍俘虜的把柄有足夠的威攝力,才有可能得到和平而不是殺戮。
沈兵這么一說魏呴就放心了。
人的心理有時就是這么奇怪,危險時你越是說好話他就越是感到害怕。
反而帶點火藥味還會使其安心。
魏呴拱手回答:
“嗇夫此法甚好,是屬下多心了。”
“不過,將軍……屬下有個不情之請。”
“此事可否交予屬下去做?”
“屬下定與百姓說明情況并將糧食盡數收來。”
沈兵將目光轉向楊端和,這可不是他能做的決定。
楊端和一想,由魏呴去做倒也合適。
魏呴在大梁的名聲本就不錯,此時若再由他去跟百姓說明情況……當然會少了許多麻煩,兩全齊美何樂而不為?
于是就點頭同意:
“我自是信得過魏將軍,此事便由你去辦!”
魏呴趕忙拜道:
“謝將軍。”
然后又小聲對沈兵說了聲:
“謝過嗇夫。”
沈兵趕忙回禮。
等魏呴離開后,楊端和便問了聲:
“你看這魏呴如何?”
沈兵回答:
“據聞便是他帶兵前往偷襲廣武山?”
楊端和點了點頭:
“的確如此。”
“他身上的箭傷便是那晚留下的。”
沈兵贊道:
“有勇有謀,難得的一名武將。”
“只可惜那魏王假有眼無珠,如此將才在身邊卻不知重用,輸得也不冤枉。”
楊端和深有同感的點了點頭,又問:
“此人可用嗎?”
沈兵頗有些意外,可不可用楊端和這個將軍居然要問自己?
不過沈兵還是回答:
“屬下以為可用,但不是此時。”
楊端和只是回了句:
“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