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先攻齊國而楚國全力援齊,那么齊國便會與秦一決死戰。”
“于是大秦便當真以一敵二。”
這個很容易理解。
誰都不愿意亡國,齊國也不例外。
如果只是齊國,秦國當然能輕易將其擊敗。
但若齊國之后再加上楚國相助……就可能會是場像即墨一樣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六國里如果論軍事最強,毫無疑問是趙國。
但論綜合實力最強,則是楚國。
楚國最不缺的就是糧、兵器裝備,所以可以全力助齊。
這時李信反問:
“難道先楚后齊便不是真的以一敵二?”
沈兵問:
“敢問將軍,楚國可缺軍糧或是兵器?”
李信搖頭道:
“自是不缺。”
沈兵又問:
“楚國可缺兵士?”
李信又搖頭:
“不缺。”
如果說楚國缺什么的話,那就是穩定的政局以及像秦國一樣統一的指揮……
正如之前所言,楚國各貴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及相當高的自制權。
出戰時軍隊也是由各貴族派出然后拼湊在一起作戰。
這樣作戰就難免各自為己方利益考慮形如一盤散沙。
反觀秦軍,卻是全國之兵都歸嬴政,于是便萬眾一心搶著立功晉爵。
但這些當然不需要沈兵考慮。
沈兵接著反問:
“既然楚國不缺軍糧、不缺兵器,也不缺兵士,那齊國暗中助楚又能有何作用?”
李信啞口無言。
沈兵繼續說道:
“若先齊后楚,則需兩戰而勝。”
“而先楚后齊,亦即我軍滅楚,失去楚國暗助的齊國便孤掌難鳴。”
“到時齊國只怕不需我大秦出兵,便會舉國來降了!”
王翦點頭贊道:
“此言有理。”
“齊國一向偏安一隅,若我軍已滅楚……他自知實力與我大秦相去甚遠,便是戰也徒勞,還不如降了。”
“繼而那燕國與代國也會如是想,于是便一戰平天下。”
李斯點頭說道:
“本相贊同校尉之言。”
“此時燕、代、齊三國都寄希望于楚。”
“希望楚國能擋住我大秦攻勢亦或兩敗俱傷。”
“若我軍能大敗楚國……便大局已定矣!”
“先楚后齊,與擒賊擒王有異曲同工之妙!”
沈兵暗道果然不愧是一代名相,只三言兩語就把沈兵要說的重點說清楚了。
如果把燕、代、齊、楚等不管什么國不國的一古腦兒的看成敵人。
用李信說的那一套“先易后難”一個個打的話,那就是場消耗戰。
先滅代、后滅燕,再滅齊。
等打到楚國時秦**力也已被消耗得差不多兵士也疲憊不堪了,到時就勝負難料。
但是,只要把楚國這個蛇頭給砍了,其它各國霎時就失去了希望。
到時就算秦軍不攻,讓它們再發展個幾年又能怎樣?
它們還能變出什么花來?
王翦微微點頭,不過他還是說道:
“李將軍和校尉所言皆有道理,此事選待往后再作討論!”
其實根本不需要再論,只是有嬴政在下面坐著他王翦無權做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