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后嬴政帶著李斯找到王翦,問:
“上將軍以為沈兵之言如何?”
王翦回答:
“微臣以為沈兵所言句句在理。”
“我大秦已征戰多年,尤其滅趙損耗國力最甚。”
“此時若是再先易后難各個擊破,只怕國力有所不支……”
嬴政點了點頭。
此時的大秦本應休生養息,等恢復些元氣之后再戰。
但形勢卻將秦軍拖了進來,于是身不由己的一場接著一場打。
若不是沈兵以水攻滅魏再水淹楚軍使秦軍以極小的代價接連獲得大勝,秦軍只怕早已“國力不支”了。
所以,沈兵說的擒賊擒王速戰速決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頓了下,嬴政又問:
“上將軍可有滅楚方略?”
王翦面帶遲疑之色,想了想就回答:
“稟大王,用兵之道,貴在因時因地。”
“微臣久在魏趙,對楚用兵尚無仔細思慮。”
“不過微臣以為,楚非尋常大國,非做舉國決戰之心,不能輕言滅之。”
王翦這話是半真半假。
真的部份是作戰要“因時因地”,且王翦因為與趙國作戰的確更熟悉趙魏一帶的地形和氣候對地處南方的楚國不熟。
假的則是“尚無仔細思慮”并有意示弱……這是王翦保持低調的策略。
嬴政奇道:
“楚國政局不穩且最近接連大敗。”
“其先于大梁被水淹十萬,后又在牽城被沈兵打得狼狽不堪。”
“如何還要以舉國決戰之心才能滅之?”
王翦回答:
“稟大王。”
“楚雖疲弱,然年年有戰族族有兵。”
“且楚乃分治之國,非但世族封地有財有兵,即或百越部族也是城邑林立互不統轄。”
“如此,我等便是打下壽春俘了楚王,楚國也未必告滅……”
嬴政皺了皺眉打斷王翦的話:
“寡人只說攻占壽春俘了楚王。”
“百越部族往后再提也不遲。”
“以上將軍之見,滅楚需要兵力幾何?”
王翦想了想,就回答:
“舉國之兵,四十萬。”
史上王翦是說六十萬。但此時秦國的兵力也只有四十萬,王翦就算想往多里說也沒法多說。
嬴政對此頗感意外。
一向威風八面的王翦居然會說出這樣一番話?
沈兵都能以三千水軍大敗一萬楚軍,王翦居然要以四十萬大軍才能滅楚?
要知道那楚軍才不過三十萬大軍……
再細看王翦,已滿臉皺紋盡顯老態,于是心下就明白了。
嬴政也不多說什么,隨后便帶著李斯離開。
回到帳篷后,嬴政便感嘆了一聲:
“上將軍是老了,已不復當年之勇矣!”
便是李斯巧舌如簧,此時也不知道該如何作答。
說王翦不老吧,那就反對嬴政的觀點。
說王翦老了吧,又擔心得罪王翦這個實權人物……
于是李斯只對嬴政一鞠,輕嘆一口氣表現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算是回答。
嬴政來回走了幾步,就問李斯:
“丞相以為,滅楚之戰誰堪領兵?”
這一來李斯就明白了,嬴政這是要放棄王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