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打算把這十萬人精減至五萬,他估計這兵力就不太少也不太多。
就在沈兵忙著訓練新兵時,楊端和就讓人把沈兵喚了去。
沈兵還道楊端和是想了解訓練情況,但趕到將軍府時卻發現正廳里已擺滿了食物和酒水,楊端和正與一名老者談笑風聲。
見沈兵進來,楊端和便向沈兵介紹道:
“沈副將,這位是昌平君。”
“大王使昌平君與我等共商攻楚大計。”
“有昌平君助我,我等便如虎添翼了!”
沈兵一愣,打量了一番坐在右手邊的那位老者,便拱手說道:
“大梁軍副將沈兵,見過昌平君。”
昌平君趕忙回禮。
關于這昌平君,沈兵也有所了解。
他原是在秦國為質的楚國公子,因為才華出眾且與呂不韋一起平定嫪毐之亂于是受嬴政重用,一度官至相邦。
相邦也就是之后的相國。
秦時稱“相邦”,漢時因為避諱劉邦的“邦”于是改名相國,之后都沿用相國的稱謂。
這相邦可是比丞相更高的官職,同一時期只能有一個相邦卻有兩個丞相,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嬴政一方面認為相邦權利太大,另一方面覺得秦國終有一天會要滅楚,所以讓楚國公子任相邦不太合適。
于是在滅了韓國之后就讓昌平君住進韓王宮讓他去打理韓國。
這實際上是明升實貶:
任相邦處理的可都是一統中原的大事,但管理韓國而且還僅限內政……那就只跟戶籍、文書之類的打交道了。
等到李信攻楚,嬴政就派昌平君來助秦軍。
說的是昌平君對楚國地理水土熟識,同時李信在前方攻城掠地,昌平君就可在后方以楚國公子的身份安撫民心。
但沈兵卻認為事實不會如此簡單。
嬴政一向疑心深重,又怎會在秦軍攻楚的關鍵時刻派昌平君協助李信攻楚?
便是要安撫民心或以昌平君為傀儡,在戰局穩定時再派昌平君也不遲。
沈兵認為嬴政其實是有意逼反昌平君。
此時的昌平君對嬴政來說可是個燙手的山芋:
殺吧,找不到借口,畢竟昌平君平亂有功又沒犯錯。
不殺吧,放一個楚國公子在身邊又怎能安心?
這楚國又如何能滅?
恰好這時有個機會,就試一下你昌平君是否想造反……于是便給了昌平君接觸楚民的機會。
結果昌平君果真反了。
便是在陳城安撫百姓時反的。
但那只是發動百姓作亂,早有準備的秦軍沒費多少功夫就將其鎮壓。
網傳李信兵敗與昌平君反秦有關……實際上昌平君反秦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昌平君則乘亂逃走,之后被項燕立為新的楚王,也是末代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