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依寡人所見……”
“秦軍突襲楚國攻我不備,糧草輜重未到并非各方不發,而是時間緊迫調配不周。”
兩側大臣紛紛順著楚王負芻的話點頭稱是。
實際上從項燕援魏算起到現在已有數月,未發一兵一卒肯定不是什么“時間緊迫調配不周”的問題。
接著楚王負芻又話鋒一轉:
“不若,乘著將軍在此,我等與將軍一同商議糧草及兵力調配之事?”
大臣們不由一愣,然后就只能接二連三的回答:
“自當如此!”
“微臣正有此意!”
“大王英明!”
……
一番商討后,君臣們終于一致認可了四則對策:
其一,立下王命,并以大司馬景檉為特使,嚴厲督導各氏族駐軍盡速北上歸屬項燕;
其二,以令尹昭恤兼領大軍后援諸事,全力督導大族封地的糧草征發與輸送。
之所以分別要由景檉和昭恤兩人操辦,并非楚王負芻信得過他們。
而是這兩人分別代表了昭氏和景氏,他們二族若是首肯,屈氏自然也不敢不出力。
而昭氏、景氏若再不出兵,楚王負芻就可以“延誤軍情”治景檉和昭恤兩人的罪,到時便是景、昭兩氏族也無話可說。
所以,為了自家性命,景、昭兩人必會全力游說讓三族出兵出糧。
于是這方面的問題總算是解決了,各族都收到消息后都依令往汝陰和城父發兵、發糧。
項梁也星夜趕回汝陰駐守并派人去將情況告知項燕。
是時項燕正在巡察汝水工事。
正如之前所言,汝水東岸工事才是這道防線的薄弱處,一旦汝水防線被攻破,楚軍就不得不與秦軍展開陸戰,那可就不是楚軍之長了。
于是項燕從始至終都在加強汝水防線。
然而……
原本要求的山石壁壘卻變成了土木壁壘。
原本要求是一座要塞營壘,索性就成了一道土溝,再加一堵土墻垛口。
兵器坊制箭,原本將令是兩城每日出箭五千,可巡視之后發現還不到兩千,且還有許多殘次品……
凡此種種,無論項燕如何怒不可遏地屢屢發作,各部軍務、司馬都不作任何辯解,挨一頓斥責時諾諾應聲,轉身又是一如既往地磨蹭。
項燕數次想要處分這些不盡職的軍官,但卻幾次拿起令箭又放了回去。
有句話叫“法不則眾”。
這些現像在楚軍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全軍普遍存在。
這是由楚軍平時治軍不嚴、監管不力造成的,大家都在混日子,隨隨便便都能蒙混過關,早就習慣了無法突然轉變。
此時項燕如果因戰而用嚴法,只怕全軍的軍官都要被撤掉半數,到時還由誰來領軍作戰?
這就是楚軍啊,項燕又能如何?
就在項燕大感頭疼的時候,就有項梁的信使來報:
“上將軍,項將軍已說服諸臣,各處援兵糧草正全速趕來!”
項燕心上懸著的一塊大石這才放下一半。
雖說楚軍戰力不濟,但若有各處大軍集結又有汝水天險,擋住秦軍該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