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項燕意料之外,各貴族很快就承認了昌平君這個大王。
此時似乎不應該稱昌平君,而應是楚王啟……昌平君姓熊名啟。
其實項燕不應感到意外,他之所以會感到意外同樣也是因為項燕更擅長軍事而非政治。
各貴族之所以這么快承認,并不是因為楚王啟有一個十分好看的履歷:曾為秦國相邦且救楚國于危難。
也不是因為楚王啟曾經游說過各族并展示其長華。
更不是因為楚王啟是楚王負芻的兄弟……皇族血脈還有他人,不一定要楚王啟。
各貴族之所以承認,終究還是因為利益:
項燕帶著大軍過江東南下遷都洞庭,那么在秦軍兵鋒之下的就不是楚王及項燕了,而是位于淮南各貴族的封地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能不承認楚王啟嗎?
若是不承認,有朝一日自己被秦軍攻打該怎么辦?
昭氏被攻去求屈氏?
屈氏被攻去求景氏?
別人又豈會輕易派兵來救?
于是最終還是被秦軍各個擊破。
楚國貴族的確自私,但他們卻并不笨,此時他們需要有人出來主持大局。
只有這樣,有朝一日他們被攻時才更有可能得到增援,甚至可以要求項燕來援。
楚國這處是什么情況暫且不表,嬴政那知道壽春被拿下可是龍心大悅。
嬴政原本也是做著圍而不攻的打算,他甚至跟王翦商討了一番,認為此戰能打成這樣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王翦還慚愧的說道:
“屬下深知攻楚不易,是以認為攻楚非舉國之兵不可。”
“不想這沈兵連施妙計直入虎穴破了汝陰防線,如今更是將楚王包圍在城內。”
“如今我軍勝局已定,只需以守代攻圍困壽春便可。”
嬴政也連連點頭:
“越是此時便越要戒焦戒燥,項燕及各族未滅其實力尚存,若是急于攻城或會反為其敗。”
“如今寡人才知上將軍所言非虛,楚軍兵力源源不斷戰之不竭。”
“以二十七萬之兵攻楚實有些急燥,所幸沈兵連施妙計騙過了項燕。”
“否則此戰我軍只怕要落敗。”
王翦嘆道:
“只是苦了那項燕。”
“可嘆他一生戎馬立功無數,如今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輸在沈兵之手,今后只怕也難有翻身之日。”
嬴政哈哈笑道:
“寡人有些好奇,若是上將軍在戰陣對上沈兵,可能分出勝負?”
王翦搖了搖頭,笑道:
“啟稟大王,這便是屬下服老請辭的原因之一。”
“屬下若是在戰陣上與沈兵相遇,只怕也是項燕的下場。”
嬴政有些吃驚,他原本以為王翦對上沈兵至少能打成平局,不想王翦卻會主動認輸。
“這沈兵當真如此了得?”嬴政有些興奮。
王翦一臉嚴肅的回答:
“委實了得。”
“屬下與沈兵有過長談,此子似是精通兵法卻又似通非通。”
“雖是似通非通,卻又總能料敵于先機又屢出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