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一拋出,各貴族那是感同深受。
一通議論之后,昭恤就拱手回答道:
“大王,臣建議在北向構筑一道防線并以騎軍巡視。”
“以此攔截北上降秦的百姓,若抓獲便嚴懲之。”
“時日一久,百姓便不敢再逃了。”
眾人聞言便紛紛附和。
這似乎也是一個辦法,百姓以為北上有活路,那么就斷了他們這條活路,于是無奈之下就只得繼續呆在楚地任由貴族剝削。
但楚王啟卻搖頭道:
“自淮河防線為秦軍所占之后,我軍北向便沒有一條完整的防線。”
“此時又是我軍物資緊缺之時,如何還能在北向建一道長達數百里的防線?”
“若是匆匆建起只為防百姓,秦軍又豈會坐視?”
“何況秦軍還有神武軍……我等又如何能以騎軍阻止百姓北上?”
楚王啟這么一說眾貴族就都沒聲音了。
昭恤這說法的確過于理想化。
構筑防線需要人力、物力還有財力去哪找?
另外更嚴重的還有駐軍的問題。
這說的并非楚軍兵力不足,事實上楚軍這時若把各族兵力團結在一起再加征一些,依舊可以湊足四十萬之數……這也是秦軍兵力的兩倍。
問題在于有過之前項燕數次戰敗的經歷,誰還敢出城與秦軍作戰?
尤其昭恤還提到用騎軍……那不就是神武軍的魚肉么?
沉默了一會兒,屈惟就建議道:
“臣以為,我等可派兵出城監督百姓耕作……”
話還沒說完就遭到其它人的反對。
斗氏說:
“我等一直都有派兵出城監督。”
“然兵士終歸及不上百姓。”
“往往是出城還在,回城就有許多不知所蹤。”
班氏更著急:
“一個不小心,那兵士還會讓百姓盡數殺了,能逃回城的寥寥無幾……”
“刁民要是作起亂來,卻是膽比天高!”
眾人紛紛附言。
楚王啟見時機差不多了,就朝項燕使了個眼色。
項燕會意,就出列拜道:
“大王,臣有話說。”
楚王啟“哦”了一聲,明知故問道:
“大將軍有何高見?”
項燕回答:
“臣以為,百姓之所以爭先降秦,皆因秦制較楚制更優。”
“之前所議諸多方略,不過是治標不治本。”
“若想讓百姓絕了北上降秦之心,臣以為只有變法。”
楚王啟假作剛知道這個,倒抽一口涼氣道:
“變法?此事滋事體大……”
項燕打斷楚王啟的話,道:
“大王,若不變法,楚地用不了多久便會無民可用。”
“甚至兵士都會逃往秦地,至時便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