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下也只是試試罷了,不想皇上當真答應了。”
這戰略方向一改,實施起來就容易多了。
魏呴和王賁那邊也就輕松了下來。
首先是有了確定的戰略目標。
北擊匈奴是沒有確定目標,漢武帝時期那什么衛青、霍去病每次出征都是滿世界找匈奴主力,飛將軍李廣甚至數次因迷路而一無所獲。
收復后套就不一樣,后套就在那不會跑,就算地形不熟也只需沿著黃河往西走就成。
其次就是可以以九原為補給基地。
后套還個小城叫五原。
相傳這五原地名是四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
當時天下洪水泛濫,大禹采取疏導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勢減退后,在高埠處出現了若干個丘狀原所,其中有五個較大的原所,人們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于是就有了五原。
五原不成郡。
它其實是九原郡的一部份,也是原趙國所置九原郡勢力的最西部。(注:五原郡是在漢朝設置的)
由于沈兵初時放棄了整個九原郡,于是五原自然也被放棄。
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那里有個五原城,“九原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之故城也”。
只要有城就意味著秦軍有確切的目標。
這個目標很重要,因為秦軍總是習慣于“攻城掠地”,也就是只有攻下一座城并以之為據地再掠其周邊的地。
否則,秦軍就只能在后套中心從無到有建一座城了。
于是進攻方略很快就定了下來:
依舊以神武軍及大梁軍為主力奪取九原,而楊端和率領的十萬秦軍則負責云中、九原直到五原的補給安全。
這方略看起來有些諷刺,前方作戰部隊只有兩萬人,而后方保護補給線卻要十萬人。
但這在對匈奴作戰時卻很正常,這也是步兵對陣騎兵的一大缺陷之一:“機動不足只能以兵力湊”。
在等待楊端和大軍趕來的期間,北地軍就抓緊時間訓練。
神武軍當然是加強力量,隨著力量訓練的深入,能挽強弓的已增至千人。
沈兵將他們編在一隊由剺率領。
這是必須的,事實上往后每百人能挽強弓都要編為一隊。
否則,若一隊中有些能挽兩百五十斤的強弓有些只挽兩百斤,那么就無從指揮也無法齊射。
大梁軍那,狼筅已逐漸退出了戰場。
這一方面是因為北地這里幾乎找不到竹子,另一方面則是狼筅主要是對付密集的步兵沖鋒,在與匈奴騎軍作戰時很難發揮作用……
匈奴騎軍基本不會直接沖陣,大多是隔遠了射箭。
狼筅雖說可以擋一部份箭矢也可以遮擋敵人視線,但擋箭矢效果肯定比不是盾牌,遮擋敵人視線對騎射而言又沒有太大的必要。
于是沈兵一聲令下,狼筅就暫時在城中,原本的狼筅手盡數改為長槍兵。
訓練科目還是像之前一樣,行軍加力量訓練。
如果說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增加了“投彈”科目。
至于是投什么彈就不用說了,自然是“霹靂火球”。
投擲距離當然是越遠越好,在這前提下還要了解爆炸范圍及安全問題,否則貿貿然投出后會炸傷自己人,投出后還要及時臥倒以避免自傷……
所有這一切都要學習。
從沒有使用過熱兵器的步卒們學習起來還真有些困難。
沈兵就讓他們用模型一遍遍的練,真到形成條件反射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