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在山頂建有城寨,就意味著秦軍是有備而來,而且至少來了好幾天,卻直到此時才動手。
若是如此,秦軍就不會是想逃走,而很有可能是要固守。
于是冒頓就明白秦軍為什么攻擊的是火藥作坊而不是礦洞。
這并不難猜。
如果秦軍只是派一支小分隊過來偷襲完了就撤離,那應該選擇炸毀礦洞,只有這樣才能讓匈奴更長時間無法制作火藥。
但若秦軍想長期駐守……那礦洞隨時都在其攻擊范圍之下,何必要急于一時?所以當然就是攻擊火藥作坊。
冒頓不明白的是,秦軍孤軍越過陰山且兵力不多,憑什么能在此處長期駐守?
當他在親衛的簇擁下趕到山頂時就明白了。
秦軍占據了最高峰并在險要處筑起了城寨,而山面路陡,匈奴就算人多也無法一擁而上,一批只能幾百人往上攻。
在這情況下,可以說只要秦軍還有箭矢還有補給,匈奴就拿他們毫無辦法。
冒頓當下就命令部隊停止進攻。
通常碰到這情形,“圍而不攻”就是最好的對策。
但冒頓往四周觀察了下地形后馬上就意識到這根本圍不住……
秦軍的補給線在后方,是以繩索、繩梯建立在峭壁之上的。
除非匈奴能繞到這峭壁上去切斷其補給線。
但這又談何容易。
沿著山體峭壁爬過去?
亦或是像秦軍一樣依靠繩索?
那只會成為秦軍強弩的靶子。
另一個辦法,就是在秦軍與礦洞之間建一道新防線阻止秦軍前去破壞。
但想了想,冒頓就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這不會有什么意義。
因為就像冒頓之前分析的那樣,匈奴的優勢不在于固守而在于機動。
若是要以大軍構筑防線保護礦洞安全,那不就成了固守了嗎?
那派多少人合適呢?
三千?
五千?
甚至更多?
那豈不是給了秦軍一個確定的攻擊目標?
若秦軍由狼口突破包抄至此,豈不是上下兩面夾攻這五千人?
到時冒頓是救還是不救?
救,就變成主力面對面決戰。
不救,就必定是礦洞和兵力兩失!
所以,匈奴長于機動有其好處,秦軍擅長攻守也有其優點。
敵我作戰,重要的是看將領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優點并以已之長攻彼之短。
沈兵做的其實就是牢牢的把握住秦軍長于攻守的特點,讓冒頓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