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塊?
得益于從讀小學開始就擁有自己的零花錢,董小均對錢,以及錢的數量還是有概念的。可是,五百塊錢,都還沒自己一個月的零花錢多,這么少工資怎么活?
雖然沒考慮到時代不同的問題,但小男孩還是忍不住為土登老師感到擔憂。
“五百塊?那時候夠用嗎?”溫茜茜也關心地問道。
“不夠用,他那時候暑假都要上山去采松茸,平時還要幫家里喂豬喂牛。”土登老師不好意思說,扎西老師替他說了出來,“我住他家附近,經常看他天沒亮就起來擠牛奶跟喂豬,然后還要在火爐前面備課。”
這些辛苦,要不是這會兒鏡頭拍了下來,恐怕都要被埋沒在那座海拔兩千多米的偏僻山村里,無人知曉……
“我們都知道,現在國家都在推行‘一師一校’以及‘復式教學’村小的撤并和改革,然后我們聽說之前徐龍鄉中心小學的校長也到村里動員過,希望把你們師生都一起轉入硬件設施更好的中心小學,但后來這個事情還是沒能達成,是怎么樣一個情況?”溫茜茜問了一個稍微有點敏感的問題。
扎西老師坦誠地說道:“是這樣的,其實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也很希望小孩能去到好一點的地方去讀書。但我們村到鄉里很不方便,四個小時,走的時間長不說,翻山越嶺的,還很危險……”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愿意顛沛流離?
這句話用在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村里有很好的教學資源,村民們也不舍得讓才讀小學的孩子跋山涉水,去到四個小時路程以外的鄉里讀書——大城市的我們,每天花兩、三個小時在來回的通勤上面,都會覺得疲憊不堪了,更何況這些還是小不點一樣的小學孩子呢?
扎西、土登兩位老師不好意思自夸,但他們的教學質量確實不錯,村民們甚至還接回了在縣里上完了幼兒園的小孩回來村里上小學!
也正是因為村民們的認可,莫丁村小學這個教學點被保留了下來,成為現在德容縣僅存的一間村小……
“教書特別實在,就像是種莊稼,你付出多少汗水心血,都能在學生的進步中得到體現。那時我就明白這輩子要干什么了。”扎西老師說了一段讓人很感動的話。
蘇雪璇轉頭看向董小均,平時上車后都要往車窗外面看的小男孩現在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兩位淳樸的鄉村老師!
他的眼光專注而且投入,可能平時上課的時候,老師都沒辦法讓他聽得這么認真。
蘇雪璇不知道兩位老師的采訪,會對還只是十歲的小男孩產生多大的影響,但她能肯定的是,兩位老師的故事,一定會讓董小均發自內心地感到震撼,也將會或多或少的,以榜樣力量的形式,引導著他去做正確的事,去做大寫的人!
董義霞帶兒子過來南海島的目的,不就是這樣嗎?
(注1:這些數據都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