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蛆、蛆團?”
這個能引發一些糟糕聯想的形象詞匯剛一說出口,林新一就能感受到,那個蜷縮在自己懷里的茶發團子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而降谷警官也不禁露出些許好奇的神色:
“蛆團溫度...是什么意思?”
“難道法醫驗尸,還要測尸蛆的體溫么?”
“這個...不是測蛆的體溫啦...不過可以勉強這么理解吧。”
林新一簡單地科普了一下:
“和其他昆蟲的幼蟲相比,嗜尸性蠅類幼蟲,也就是蠅蛆的取食速度、代謝速率都非常快。”
“所以當大量蠅蛆聚集到尸體同一部位,也就是在尸體體內形成‘蛆團’的時候。”
“這些集聚成團的蛆蟲就會在活動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使蛆團內部的溫度顯著高于環境溫度,并使蠅蛆自身的發育速率增快。”
就像人擁抱在一起可以互相取暖一樣。
蟲子也是活物,是活物就會產熱。
有時候蛆團溫度可能比現場環境溫度高上好幾度——
這一點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尤為明顯。
有時候尸體表面的蟲子都幾乎停止了發育,尸體體內的蛆團卻還能正常保持成長。
所以如果不去測尸體蛆團溫度就直接拿環境溫度來推測死者的死亡時間,就很容易出差錯。
最麻煩的是...
“沒測現場溫度,我還能回現場補測。”
“但沒測蛆團溫度,可就再沒機會彌補了。”
尸體都被從案發現場拖回了解剖間,蛆團溫度早就跟著環境變化一起變了。
而這尸體經過解剖之后,體內集聚的蛆團肯定也不復存在了。
所以這項數據肯定是測不到了。
“從現場第一時間拍攝的尸體照片來看,尸體體內肯定是有蛆團集聚的。”
“而現在我們沒有蛆團溫度的數據,又沒有現場實測的溫度濕度的數據...”
關鍵的幾項數據都沒有,再來推測死亡時間,推測出的結果肯定會存在誤差。
但即使是半推半猜地猜出一個大致時間范圍,也比完全沒有結論要好。
“我試著推測一下吧...”
“就只用氣象部門提供的當地氣候數據做分析基礎好了。”
“至于蛆團溫度和現場溫度帶來的誤差...先不做考慮。”
說著,林新一便自顧自地從懷里掏出手機,“上網”查閱起資料。
沒過多久,他的手機人工智能助手“諾亞方舟”,就把他想要的氣象數據給傳了過來:
“群馬縣案發當地的那片山區,在過去一個月內的平均氣溫是...”
“20度左右。”
果然如林新一所料:
在尸體被發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案發現場所在的那片山區都沒有受這個世界的柯學天氣影響,氣候變化都很正常。
在這種穩定的氣候條件之下,偵探們的刑偵經驗還是完全適用的。
林新一總算放下心來。
而降谷警官卻是有些好奇地瞄了過來:
“林先生,你這手機...”
“還能查到氣候數據?”
手機都能上網了?這么智能?
降谷警官感覺自己的世界觀受到了沖擊。
而林新一只是輕描淡寫地點了點頭:“當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