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上的蠅類幼蟲...”
“這只幼蟲的體節前緣及腹墊均有頂端角化強的多尖端小刺,圍繞頭節后緣有8~9排斜形列的小黑刺...后氣門較大,后表面凹陷較淺......”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他對著一張蠅蛆的放大特寫照片,反復觀察才確定道:
“這應該是大頭金蠅的3齡幼蟲。”
大頭金蠅就是一種體型肥大,腹部帶著金屬綠色,有銅色反光及藍色光澤的蒼蠅。
也就是常見的“綠頭蒼蠅”。
夏天在農村的旱廁經常能夠見著。
而這種蒼蠅同樣廣泛分布于曰本地區,能在群馬縣見到也并不稀奇。
而它也是最常見的嗜尸性昆蟲之一,所以林新一對這種蒼蠅的生長發育周期倒是非常熟悉。
不用再上網查數據,他直接就能背出來。
雖然這是他以前工作的國內某市的試驗記錄數據,但現在條件有限,林新一也只能把舊經驗照搬到東京都地區來用了:
“在平均溫度在20度左右的情況下,大頭金蠅卵期加幼蟲期,也就是從產卵到幼蟲結蛹的時間,是在9天左右。”
“而案發現場已經發現了大頭金蠅的蟲蛹,這說明死者的死亡時間...至少在9天以前。”
林新一摸清楚了死亡時間的下限,又說道:
“雖然現場有蟲蛹,卻沒有發現一塊蛹殼。”
“這說明這尸體內的蠅類幼蟲尚且沒有一只發育到能夠破蛹而出的程度,從蟲蛹羽化為成蟲。”
“而大頭金蠅在氣溫20度的條件下,從產卵到羽化大概要經過17天的時間。”
“所以,死者的死亡時間...”
“大致就是9天~17天之間。”
林新一總算給出了一個大致的范圍。
降谷警官眼前一亮,不禁問道:
“能再精確一點么?”
“當然可以。”
“觀察蟲蛹的發育狀態,結合嗜尸性昆蟲群落演替規律,還能把推測結果精確到天。”
“但這沒有意義。”
林新一無奈地嘆了口氣:
沒有現場溫度數據,沒有蛆團溫度數據,連昆蟲群落演替規律,都是他直接照搬國內的經驗。
這其中可能造成的誤差已經夠大了。
他給出這個“9~17天”的時間范圍都覺得不準,還哪敢把結論精確到天?
“沒有把握,就不要一昧追求縮小調查范圍。”
“不然很容易漏過正確答案,省了力氣也是白忙活。”
林新一這么說著,又自顧自地繼續往下翻閱資料。
現在死者年齡、性別、人種、大致死亡時間范圍,都已經確定了。
作為法醫,他接下來關注的就是驗尸報告上,同行對死者死亡原因的判斷:
“左側第3、4、5肋骨近胸骨處均粉碎性骨折,左側第8肋骨于腋前線處見粉碎性骨折...顱骨無骨折,四肢長骨均無骨折,牙齒無缺損。”
這位死者身體其余各處都沒有受傷——至少,從這白骨化的尸體上看不出受傷。
但胸部卻像是被車撞了一樣,幾乎被一股巨力給轟爛了。
只看骨頭都能讓人感覺到痛。
于是在驗尸報告上,那位驗尸官同行給出的結論是:
“肋骨多發粉碎性骨折,疑似是交通工具撞擊導致的意外骨折。”
“但交通事故多造成全身性損傷,罕見有胸部嚴重受損,而其余部位均無骨折跡象的情況。”
“且案發現場位處深山密林,不具備發生交通事故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