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下,玻璃抽拉門后有青瓷碗和盤子,這些是程立峰的表哥搞來的外貿陶瓷,便宜精美結實。
也當了多年飯碗和菜盤子。
呂冬拿了倆碗一個盤子,加上白瓷小碟,找來破布和廢棉絮,層層包裹起來,防止碰撞。
接著,看了眼墻上,找到最小泛黃最嚴重的橫軸楷書,摘下來擦掉塵土,卷起來系好。
沒用人造革手提包,呂冬找了個初中時的舊書包,放進包好的碗和盤子,再以破衣服填充。
想了想,又找了些紙,按照100元大小,用布層層包好,又拿紅繩子綁了一圈,塞進包里。
卷軸有點長,放不進去,干脆找個包袱皮包起來,明天隨身攜帶。
今天沒去西市場,呂冬拿出手提包里的黑方便袋,打開一股臭味沖了出來,也就是這兩天時常受鐵叔熏陶,不然非吐不可。
暴曬的螞蟥只曬死了,沒干透,方便袋捂一天,臭了。
只能扔垃圾桶里,好在可以直接去西市場問。
收拾好,時間已經不早,呂冬早早躺下,但滿腦袋都想著明天如何,一時半會睡不著。
翻來覆去好一會,呂冬想通了,這種事除了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隨機應變。
實在不行,撤就是了。
第二天,呂冬早早起床,洗漱過后,換上一身白球衣,特地找來家里記電話的本子,將大哥呂春的電話和呼機號牢牢記住。
這是以防萬一。
就著咸菜涼水,啃了半塊饅頭,還不到六點,呂冬背上舊書包,包袱皮綁好橫軸,蹬上自行車出發,直奔泉南城區。
這一去,要么變成身家三四位數的有錢人,要么繼續當個位數的窮光蛋。
今天天氣適合外出,云彩遮住太陽,東北風帶來陣陣涼爽。
出村南口,呂冬遇到早起鍛煉的鐵公雞。
“冬子,去哪?”鐵公雞手腕上掛著收音機,有激昂的音樂前奏在響。
“早,鐵叔。”
呂冬笑笑:“去城里轉轉。”
他騎車與鐵公雞錯身而過,音樂中傳來京劇唱腔。
“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
呂冬蹬著自行車越走越遠,聽到的最后一句:“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撲上前!”
天涼,順風,呂冬斗志高昂,僅用一個小時多點,就趕到東外環車站,寄存好自行車,搭乘公交電車前往舜山文化市場。
八點半,呂冬下車抵達舜山。
這里跟以后變動并不大,呂冬曾經來過,又特意轉了兩圈,確定幾個市場出口都通暢,專門將背包調整到胸口,一只手牢牢抱住,另一只手抓著橫軸,來到仿古樓前。
樓門口人不少,呂冬問了聲廁所在哪。
跟大部分老式建筑一樣,小樓內部沒有衛生間,要去東邊三十米外的公用廁所。
上完廁所,呂冬進入正大藝術品公司,今天來得早,一樓七八個人在排隊,估計等待鑒定的人不少
很多人手上拿著《太東周刊》,可見報刊宣傳效果很好。
這年代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度相對比較高。
后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即使大媒體,也會為五斗米折腰,各種軟文和廣告下限不要太低。
呂冬還看到,有人從隔間里出來,搖頭離開,對與正大藝術品公司合作不感興趣。
貪欲沖昏頭的人有,謹慎的人也有。
“冬子!”趙偉迎了上來,看到呂冬緊緊抱著背包,暗自點頭。
呂冬趕緊上前兩步,略帶不安:“今天人多?”
趙偉笑著說道:“都慕名過來鑒定的。”他名為叮囑,實則試探:“人多手雜,錢裝好了。”